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健康>

减肥别踩这些“坑”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5-02 12:08

□保定晚报通讯员 赵洁

夏天即将来临,减重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三科副主任李立琴在门诊中发现,许多人在减肥路上存在认知误区,盲目跟风不仅难以达到目标,还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减重是改善代谢的重要手段,但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李立琴结合临床经验,为大家澄清三大常见误区。

误区一:血糖增高,减肥就来不及了。“我查出血糖异常,减肥还有用吗?”不少糖尿病前期或轻症患者常心存疑虑。李立琴指出,血糖升高后科学减重依然能带来显著获益,甚至能逆转疾病进程。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前期人群若不控制体重,每年约5%-10%会发展为2型糖尿病;但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等方式减重,发病风险可降低58%,相当于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对于已经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5%-10%能使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长期血糖控制的关键指标)下降0.5%-1.5%,部分患者的降糖药用量可减少,甚至实现“糖尿病缓解”——即无需药物也能维持血糖正常。更重要的是,减重还能改善血压、血脂、脂肪肝等问题,降低心梗、肾损伤等并发症风险。“无论血糖是否异常,管理体重永远‘为时未晚’,越早开始,身体代谢的改善越明显。”李立琴强调。

误区二:网红“减肥针”想打就能打。近年来,司美格鲁肽等GLP-1类药物因“减重效果”走红,不少人将其视为“万能瘦身药”。但李立琴提醒:这类药物绝非“美容针”,滥用可能危害健康。根据《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司美格鲁肽仅适用于两类人群:一是BMI(身体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m^2)≥30的肥胖者;二是BMI≥27且合并高血糖、高血压、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等至少一种与体重相关疾病,且通过饮食运动无法减重的人群。对于BMI低于27的轻微超重者或追求“骨感”的健康人,该药并不适用。“药物有严格的适应证和副作用,可能引发恶心、呕吐、低血糖等反应,甚至加重肝肾负担。”李立琴特别提醒,健康人群切勿为“变瘦”盲目用药,“真正的减重应以生活方式调整为核心,药物仅作为最后选项。”

误区三:所有肥胖都能靠“少吃多动”解决。“我每天吃得很少还坚持运动,为什么体重纹丝不动?”遇到这种情况,李立琴建议先排查是否为“继发性肥胖”。临床上,肥胖分为两大类:95%以上是单纯性肥胖,由热量摄入过多、运动不足、遗传等因素引起,可通过“管住嘴、迈开腿”改善;但约5%属于继发性肥胖,由甲状腺功能减退、库欣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或长期服用激素、抗精神病药物等引起。这类患者常伴随月经紊乱、皮肤紫纹、疲劳怕冷等症状,仅靠节食和运动难以见效,需通过血液检查、激素水平检测等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原发病。“如果调整生活方式半年以上仍无效,或体重突然异常增加,一定要及时就医排查病理因素。”李立琴强调,盲目节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反而加重代谢紊乱,“科学减重的第一步,是明确肥胖的‘根源’。”

科学减重记住三个“关键”。

关注“健康减重”而非“快速减重”。每周减重0.5-1公斤为宜,过快减重易导致肌肉流失、皮肤松弛,还可能引发反弹。饮食上注重蛋白质(鸡蛋、瘦肉、豆类)和膳食纤维(蔬菜、全谷物)摄入,避免过度节食;运动选择“有氧+抗阻”结合,如快走、游泳搭配深蹲、哑铃,提升基础代谢率。

了解自己的“体重警戒线”计算BMI。正常范围为18.5-24.0,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即使BMI正常,也属于“腹型肥胖”,需格外警惕代谢风险。

警惕身体的“异常信号”。减重过程中若出现头晕乏力、月经不调、情绪焦虑等情况,或体重下降但血糖、血脂仍高,应及时到医院内分泌科或肥胖门诊就诊,避免“伤身式减肥”。

“减肥的最终目标不是‘瘦’,而是‘健康’。”李立琴建议,公众可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指导,“避开误区、科学管理,才能让体重回归合理区间,为身体筑牢代谢健康防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