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青春的方向 无悔的选择

——五四青年节前夕访保定学院2024届西部支教毕业生代表

来源:作者:时间:2025-05-04 08:28

□保定日报记者 孟 丽 李忻遥  见习记者 王玲珑

时代造就青年,青年也形塑时代。

2024年8月,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赴新疆就业,其中13人追随师哥师姐的脚步,接续扛起“到西部教书去”的大旗,走上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将近一年间,他们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社交平台上的IP从河北、湖南、广西、辽宁等地统一为新疆,鲜活的青春,在为西部发展挺膺担当中越发闪亮。

道路 指引方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与昆仑山脉之间。

2000年,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乘火车倒汽车,穿过河西走廊,越过黄沙大漠,站上且末三尺讲台。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青年人以他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于此,对于保定学院的学子来说,且末是“未曾踏足过的故乡”。

翟少鹏是保定学院2024届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去年他来到且末县第一中学任教。

初到且末时,他曾写下《我和且末的三次“相遇”》一篇小文,短短700字,饱蘸深情与热爱。

“第一次‘遇见’,是我大一参观校史馆,一幅幅图片、一行行文字、一份份资料、一封封信件,记录着学长学姐们的青春故事。”

“第二次,通过史料我了解到了且末的历史。”

“第三次,我终于可以漫步在玉泉河畔,终于可以感受大美且末的独特魅力。”

此心安处是吾乡,不到一年时间,班上29个稚嫩面孔成为他的日夜牵挂。

“我的班主任叫翟少鹏,他是一名共青团员,我也是一名共青团员。他说来疆后发现班里同学的名字很长,需要花时间记住,但是第一个记住的就是我的名字,因为我也是一名共青团员,我们都是党的后备军。”

学生艾柯力亚尔江·吐尔地的话语,被翟少鹏珍藏在手机备忘录中。

翟少鹏也会给学生写信,就夹在他送给学生的衣服和鞋子中:“少年,请相信自己,请相信未来,请相信诗和远方。我相信你会向光向阳而行。”

他教给学生坚韧不拔,告诉他们要听党话、跟党走,希望他们拥有一种广阔的人生。

从秦皇岛,一路向西,到北京站,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再到乌鲁木齐机场,最终抵达且末——这是翟少鹏的入疆路。

今年从老家过年回来,翟少鹏专门开了班会,主题就叫《路》。“我希望孩子们能到大漠外看一看,或开阔眼界,或努力追梦,或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他说。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这是每个青年的脚下路。

正如保定学院2000届毕业生侯朝茹所说:“这些年,看着师弟师妹一批又一批赶来,总会想到我在沙漠边缘种下的红柳,多年栽培呵护,木已成林。”

教育 丰盈心灵

一步一个脚印,未来路才能坚定前行。

刚到且末一个多月的时候,有学生突然跑来问保定学院2024届毕业生、且末县第二中学物理教师刘校辰:“我们这么偏远,老师你来这块干啥?”

他想了想,借用了同来的一位年轻老师的话:“穷的地方没人来,它只会永远穷下去。”

谈到对学生们的期望,刘校辰比较务实:“希望孩子们有大眼界。”

刘校辰的物理教学思路,是从生活性物理知识启蒙开始:“先让学生们了解事物基本原理、知道所以然,然后将他们的兴趣和专注力代入到物理课堂,在此基础上再要求成绩。”

课堂上,他会演示很多物理小实验,比如通过《被“折断”的筷子》来说明“光的折射”。当看到筷子在水面被“折断”,学生们说像窗外虬曲的树枝。

基础学科让孩子们走向世界,美育让他们观察世界。

“美育培养学生发现美的一双眼睛。”保定学院2024届毕业生、且末县第二中学美术教师张强强说,且末的星空很亮,这里孩子们的眼睛,比星空更闪亮。

美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学生们通过画星空认识宇宙,音乐课上用手鼓敲出节奏,这些都是突破地理限制的‘窗口’。”让张强强感动的,是学生们的生动反馈。

阿依赛乃姆在作业本里留言:老师,你让我知道沙漠里也能开出彩色的花;

乃菲赛用捡来的胡杨枝条,拼贴出手工画《家乡的胡杨林》;

玛依拉的画里,塔克拉玛干沙漠种满了树木,变成了一片绿洲;

…………

物理的存在,是格物致知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哲学。美术,则是让人拥有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可写意人生的诗意力量。

“我教的不只是画画。”张强强说,美育让学生们知道,是沙漠冷硬的风,塑造了他们野草般的不屈;是边疆的天高地阔,保留了他们眼底的纯净。由此,对家乡最诚挚的热爱延绵不绝。

守望 照亮未来

且末的风沙很大。

沙尘暴来袭时,沙粒扑在窗上嗡鸣作响,天地只余一片苍黄。

2024年3月,保定学院首批西部支教毕业生、且末二中副校长陈荣明,在回保定学院招聘新老师时,一遍一遍强调风沙和遥远,仔细询问:“有没有兄弟姐妹?家里支不支持?能不能吃得了苦?”

保定学院2024届报名西部支教的毕业生,很多是独生子,但为了能去西部,都告诉陈荣明家里特别支持。这种坚定,同师哥师姐一样。

2000年至2024年,时光流转,青春一脉相承。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保定学院2024届毕业生、且末县第一中学数学教师邹志豪虚心学习,一个学期总计听了40多节其他数学教师开设的公开课、示范课。

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反而激励保定学院2024届毕业生、且末县第二中学数学教师董一更加努力地创新物理教学方法,用简单的教具和生动的讲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将广西山歌唱给“天边小城”孩子们的保定学院2024届毕业生、且末县第二中学音乐教师黄小凤,努力练习钢琴、声乐等专业技能,只为更好适应教育要求,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学校文化节上,我们班用扎染技法制作班旗,用黏土捏制‘民族团结小雕塑’。”张强强担任初一16班班主任,49张来自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的面孔,组成了“石榴籽班”。

当孩子们举着班旗喊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口号那一刻,他知道,团结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一切的奔赴都有意义。

“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 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在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下,青春的奔赴前赴后继。

如今,保定学院共有400多名毕业生,在新疆、西藏、四川等西部基层建功立业,在西部大开发征程上唱响青春之歌。

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西部基层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其中且末7700名学生考入大学,3300名学生毕业后返回家乡。

对新时代青年来说,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每个人都能在总书记回信中汲取力量、找到方向。

在保定,“十万英才兴保定”行动开展三年来,累计提供27.06万个就业岗位,吸引24.47万名高校毕业生扎根于此;上千名支教、支医、支农、帮扶乡村振兴等志愿者,以及返乡创业青年和来自全国农业高校的600余名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奋战在全市22个县(市、区),在火热的基层实践中成长成才。

2024年9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保定学院且末支教服务队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一辈子留在沙漠,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沙漠。我们愿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一样,扎根西部、坚韧不拔、甘于吃苦、平实做人……”2014年,保定学院2000届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郑重地给总书记写信。

“我去把学生教好,实现一些我的价值,无论有没有人看到、有没有人知道,最起码我感受到了,我就觉得挺有意义。”10年后,保定学院2024届西部支教毕业生代表张小威的话语同样质朴而坚定。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青春的脚步正在书写历史。

当燕赵大地沃野千畴铺锦卷,身在祖国西部的支教老师同孩子们一起,透过金黄的沙海看清未来——若向祖国大好河山行,山川无尽,定有归处;若于此处停留,广阔天地,亦会大有作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