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文旅新闻>

他渴望,这些古旧书籍有个归宿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5-07 06:47

贾德怀在自己的藏书房里。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刻本定兴望族鹿氏后人试卷。
1915年影印版刘春霖《甲辰科状元策》。
各种版本《西厢记》。
清代光绪年间定兴河阳书院学生张文焕试卷。
道光年间《五言杂字》晚清版本。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古籍,贾德怀将自家的两间房屋改造成小型古籍图书馆,对每一件藏品精心整理和分类,屋内时刻保持着良好的通风和阴凉。面对一些破损较严重的古籍,他还自学基础的修复技术,“手艺不高,尽力而为,能更好一点保存。”

从多年前全国古玩市场、古籍书店作为流连忘返的“淘宝”之地,到如今在网络上就可以网罗各地珍品,贾德怀经历了藏书市场的变迁过程。“书友圈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有很多年轻人也加入进来,成为藏书的生力军。”在他看来,藏书如同品人,每一件古籍都有其独特的品格和气质。“藏书的人也不一样,我在这个圈子里结交的朋友,都值得信赖。”

随着年岁增长,如何让这些藏书更好地保存下去,成了贾德怀的心事。步入花甲之年的他,开始考虑古籍的传承,“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单位或组织,共同建立专业的古籍图书馆或博物馆,让这些珍贵的藏品得到更好保护和展示。”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把这些古籍留给后人,让他们了解保定、了解定兴,将家乡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贾德怀满怀期待地说,“同时,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够加入古籍收藏的行列,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图片均由赵琳、杨洪光摄)

贾德怀:半生积蓄换“故纸”,只为留住一方文脉

□保定晚报记者 赵琳 杨洪光

定兴县一条不起眼的老街深处,一户平常人家的院落里,有两间属于古旧书籍的房间。顶到房梁的木箱装满古籍,一排排书架陈列着泛黄的线装书,捆扎成堆的书册整齐地摞在地上……61岁的贾德怀站在书堆间,摩挲着一本本珍贵的藏品,眼光炽热如初。二十余年来,他用半生积蓄构筑连接历史的桥梁,将散落民间的文化碎片一一寻回。十余万册古旧书籍,搭建起关于家乡历史文化的“纸上博物馆”。

初结缘,他拎着两兜子书就成了家

贾德怀祖籍定兴,从小在东北长大。对于故乡,他充满深情。“我28岁回到定兴工作,虽然此前没在这里生活,但对定兴的历史文化却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更让他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月工资仅几十元的他,迷上了藏书。“当时家庭条件不好,结婚时的家当就两兜子书。”他笑着回忆。

保定,是贾德怀收藏故事的起点。上世纪90年代末,他的经济条件逐渐好转,有能力购买一些自己喜爱的书籍。1999年,在保定体育场旧书市,他用200元买下人生第一件“宝贝”——清道光版《康熙字典》。“现在看来不算贵,但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贾德怀回忆道。从那时起,他便“一发不可收拾”,逐渐沉迷于古籍的收藏与研究之中。

从旧书市到拍卖场,贾德怀藏书半径越来越大。他从书架上的线装书里抽出一张拍卖签,上面印有天津拍卖专场字样:“2008年我开始接触拍卖,最初是参加《藏书报》的活动,2009年到天津参加专场,一年五场,只为了拍得自己的心头好。”

寻故土,保定和定兴是他收藏的主题

贾德怀的藏书有地方文献、名人手札、古代试卷、书法碑拓、文学典籍等多种类别。其中,保定和定兴的古籍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记忆。“我收藏这些古籍,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本身的价值,更是因为它们代表着家乡的文化底蕴。”讲起藏书,他总是滔滔不绝。

著于清道光年间的《五言杂字》,描述定兴一年中的农事活动和地方风俗,由定兴人郝清和、李廷弼合著。“农事、民俗都在里头,对于了解定兴很有帮助。”贾德怀说,这本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启蒙读物,他有17个不同版本。他还有一套38本清光绪年间《铁帽子王礼亲王府收租账本》,“记录的是定兴各村田租。”贾德怀指着其中一本封面说,“看,庚申年九月立,定兴县北重楼等村走账。”有关定兴的各种朝代契约,他收藏了整整一书橱。

祖籍定兴的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作品《西厢记》,也是贾德怀收藏的重点,“数不清的藏品”有手写本、连环画,也有曲谱、剪纸等。记者翻看1957年越剧版连环画,泛蓝的纸页上,崔莺莺的唱词似乎还留着梨园子弟的胭脂指印。

谈及“镇馆之宝”,贾德怀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两件试卷,都来自清光绪年间定兴河阳书院的学生,分别为张文焕和吕绍坤。在河北省2025惠民书市京津冀古旧书市集现场,他所购得的清代定兴望族鹿氏后人试卷,如今也被摆放在一起,共同见证科举时代的风云际会。

保定打造“全国书院之城”,书院历史博大精深。关于莲池书院的古籍,同样是贾德怀藏品的一大门类。比如清光绪年间线装本《莲池书院课艺》,莲池书院院长张裕钊书法《重修南宫县学记碑》晚清拓片,以及其与好友、继任院长吴汝纶往来书信。还有1915年影印版刘春霖的《甲辰科状元策》,这位曾就读于莲池书院的清末最后一位状元,小楷清秀端劲。

此外,他还藏有不少雄安新区的古籍。“这是‘容城三贤’——”随着话音,贾德怀展开一幅长卷,露出斑驳拓片:“杨继盛《明杨忠愍公谏草》原拓,存世稀少。”以及晚清刘因《静修先生文集》刻本和清康熙年间孙奇逢《四书近指》刻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