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5-08 11:35
□蒲以忠
清晨推开窗户,楼下的街道已经传来熟悉的沙沙声。这声音像记忆的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对劳动最原始的认知——原来,城市苏醒的第一缕呼吸永远来自那些比太阳起得更早的人。
天还没透亮,环卫工李阿姨的橘色身影就已经穿梭在街巷间。记得去年寒冬一个清晨,我赶早班时遇见她,她的睫毛上凝着露珠,正踮着脚尖用夹子清理绿化带里的塑料袋。“早上好啊!” 她笑着向我打招呼,手套磨得发亮,指甲缝里还沾着昨夜清扫的泥土。如今这条街道,在她日复一日的擦拭下就像被擦亮的镜面,映着晨跑老人的身影、学生们肩上的书包,盛满了生活的温度。
拐过街角,菜市场的喧闹声扑面而来。张叔的肉摊上总挂着褪色的围裙,口袋里总是备着几颗水果糖,遇到带孩子的顾客就笑着递过去。“今天的肋排给您留了两根,新鲜得很!” 他洪亮的吆喝声混着剁肉的咚咚声,成为市井最鲜活的配乐。凌晨三点,他就骑着三轮车去屠宰场进货,回来把每块肉码得整整齐齐。案板上的油渍、围裙上的血痕,都是他烟火人生的真实写照。
穿过菜市场,远处建筑工地的塔吊正划破云层。工地上的老王总爱把安全帽反扣在头上,休息时掏出全家福看个不停。“女儿今年高考,我得多挣点。” 他抹了把汗,古铜色的脸上泛起骄傲。钢筋水泥间,他们像搭积木般垒起高楼,手套磨破了一双又一双,却把对未来的憧憬浇铸进每一块砖石里。傍晚收工时,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在大地上写下无声的诗行。
教学楼的灯光总比朝阳更早亮起。班主任陈老师的保温杯里永远泡着胖大海,粉笔灰染白了肩头也浑然不觉。记得那次月考后,她把我儿子叫到办公室,用最温柔的语气说:“别急,我们一点点来。” 从晨光熹微到万家灯火,她的目光始终追随着教室里的每一个身影,用知识为孩子们编织飞向远方的翅膀。
医院走廊的消毒水味里藏着最动人的守护。值夜班的护士小张总在兜里揣着薄荷糖,“提神用,病人随时需要我们。” 她笑着说,黑眼圈却在白大褂的映衬下格外明显。急诊室里,王医生的忙碌更让人揪心,整个晚上他几乎没有合过眼,诊室外坐满了病人。他一边快速地记录病历,一边耐心地回答患者的问题,声音早已沙哑。刚结束一个病人的诊断,还没来得及喝口水,急救铃突然响起,他立刻小跑着冲向抢救室。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滑落,浸透了口罩,他却始终保持着稳定而精准的动作,与死神争夺着每一秒。
田野里,老周叔的草帽永远沾着泥土。去年秋收时,我跟着他下田,镰刀划过麦秆的脆响混着他哼唱的小调,汗水滴在发烫的土地上,瞬间蒸发成水汽。“今年收成好!” 他捧起金灿灿的麦粒,笑得合不拢嘴。这些在土地里刨食的人,用皱纹和老茧在大地上书写着最朴实的丰收史诗。
快递车的叮咚声、灶台腾起的热气、公交车方向盘的转动声、消防车呼啸而过的警笛声……这些声音汇聚成生活最生动的交响。他们或许平凡如尘埃,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城市有了温度,让岁月有了重量。
“五一”国际劳动节,我想把掌声送给每一位默默耕耘的劳动者——是你们的汗水浇灌出生活的繁花,是你们的脊梁撑起了时代的晴空。愿这份平凡的伟大永远被看见,被铭记,如同星辰,永远闪耀在浩瀚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