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我深爱的水乡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5-10 15:13


□梅子

多年来我任性地爱着她,爱她的花,爱她的苇,爱她的碧叶红菱,爱她的船帆渔火,爱她的水鸟鱼虾,爱她一望无际的绿水泽野,爱与她有关的故事和人,爱着所有属于她的元素。

我的故乡泗庄镇距离雄县安新县只有20公里左右的路程,在我小的时候,村里经常过来卖苇席的、卖卤虾和锅包鱼的,还有说书的。听大人们说,他们是雄县或者白洋淀那边的。那时候谁家也不富裕,来个卖卤虾卖锅包鱼的,一群孩子围着,那鲜香的味道馋得直流口水……

让我记忆最深的该是说书的。那时候我也就四五岁刚刚记事的样子,没有电视,村里也不常来放电影的,尤其是冬天打发漫长的寒夜,村里人聚到破旧的大队部,听赵连方说西河大鼓,那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那鼓点和铜板协调的敲打声和着赵师傅诙谐幽默的唱词,加上三弦伴奏,至今我记忆犹新。那算是我人生中接触最早最神奇的韵律吧,以至于在40多年后的2020年,看到诗人阿民的朋友圈发布的非遗传承人赵连方的消息,我一下子激动了,那一定是我“认识”多年的说书人赵连方,情不自禁的一股浓浓的乡愁从心底涌起。

如果说40多年前的记忆埋下了我对故乡的美好眷恋,那么后来的白洋淀之行,当是我“回归故里”的多年梦之重现。

几十年,从电影里,从孙犁、徐光耀等作家的小说中,还有大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中,熟悉且不断积累的印象,想象着她的容颜……

不是向往而是怀念。我早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故乡了。我任性地以为自己是一个客居他乡的游子,当我踏上她真实的土地,真是百感交集。

1990年,刚刚毕业的我到李北小学任代课教师,那一年教师节,乡教委组织去白洋淀游玩。第一次坐那么大的船,第一次看见那么多的水,那么多的芦苇、荷花、荷叶、莲蓬、菱角……多少回在梦幻中见到的情境展现在眼前,我仿佛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真是开心得不得了。

父亲给我讲,大清河有9个孩子,沿着白沟河一直走就到了白洋淀。我不知道母亲河的乳汁哺育了那么多的村庄,我不知道一支芦苇能装得下多少密码、一盏渔火如何来传递信号,我不知道水生嫂的苇眉子有多么柔软、荷花淀里的令箭有多么芬芳……

2013年8月,我参加第六届河北省青年诗会,从华北油田坐船到白洋淀,在烟波浩渺的淀子中行走,在碧浪翻滚的苇荡中放歌,任思绪蔓延,任诗意飞翔。我更坚定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故乡情结。在这里,我认识了朦胧诗,认识了一群写诗的人。

从此,我魂牵梦系心心念念,再也放不下这里——2014年11月参加安新县诗人阿民的诗歌研讨会,2016年7月陪同诗人贺颖参观白洋淀诗群纪念馆,2017年4月参加河北省作协会员“写人民,出精品”培训研讨班……之后,几乎每一年都要去看看,像一个出阁的女儿回娘家探亲。

在悠悠摇荡的小船上听同行老师放声歌唱,在千年古村王家寨听白洋淀的前世和今生,在千里长堤漫步,闻荷香观柳影,在农家院里尝美味,在荷塘深处访孙犁,在蛙鸣虫啾的夏夜生渔火放河灯,在大淀头的水墨画里款款而行,小心翼翼地触摸诗人留下的种子,在嘎子村聆听岁月的回响,追寻那一代人曾经走过的痕迹。

在这里,每一只木船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棵蒲草都有自己的往昔,每一枝芦苇都是诗和远方。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引导广大文学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文学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时代召唤下的文学担当让我们肩负起一份神圣的责任。

这是我深爱的水乡。端村的水疙瘩是我解不开的情结,我深深怀念着前午门街的一株苣荬草。采蒲台的苇叶一直是我惦记的粽香,同口的红旗是那么灿烂……如今我怀揣着热情,在这千顷苇万顷波中徜徉,然后将自己悄悄绽放。

我是幸运的,人生且计一百载,能有三番到此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