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5-17 10:40
□于贵玲
“冬吃饺子夏吃面”,在我的老家一直有这样的习俗。冬天家里来了客人,必定是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如果是夏天的话,毫无疑问,肯定是要用面条待客了。在那样一个生活条件还比较差的年代,那已经是比较丰盛的待客佳肴了。
也许是对面条这种食品的特殊偏爱吧,多年以后,我仍然忘不了那熟悉的家乡味道。
说起面条首先要说和面。“软面饺子硬面汤”,擀面条的面必须要和得很硬,这样做出的面条才比较劲道。为了让面条口感更好,和面的时候还要在面里加入适量的盐和碱。因为面和得比较硬,所以擀面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有力气。
记得那时家里擀面最好的是奶奶。一大块硬硬的面团,一根粗长的擀面杖,半个小时的工夫,一张厚薄均匀又大又圆的面片就平摊在面板上了,这点本事没个十年八年的功底是练不成的。记忆中,奶奶布满青筋的老手紧紧攥住不断碾压的擀面杖,我仿佛看到她的额角边一滴滴滚落的汗珠……
面片擀好了,接下来就该切面了。切面更是一项技术活,手起刀落,粗细均匀,根根分明。切好的面条从案板上拿起来,抖一抖粘在上面的薄面,然后再整齐地码放在托盘里。
老家吃面条是很讲究的,表面上是吃面,实际上吃的是菜码。菜码的样数越多,越体现出主人家的热情,所以每当有客人的时候总是要准备10多样菜码,肉卤、香菜、黄瓜丝、绿豆芽、蒜泥、芝麻酱、花生碎等,应有尽有。
印象深刻的是去商店买麻酱。那时候麻酱可是稀罕物,平时舍不得吃,只有家里有客人时,妈妈才会给我一块钱让我去商店买一点。我端着盛着麻酱的小碗走在回家的路上,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每次都忍不住偷偷用手指蘸一点先解解馋,那时候我觉得这是世上最美的滋味。
今天我也亲手做了面条,特意多做了几个菜码。两个儿子还算配合,一人吃了一小碗。我也吃了一小碗,只是再也尝不出曾经的那种味道了。也许是生活条件变了,也许是现在的心境变了,再也找不到过去的感觉了,但是我知道,那份从前的记忆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