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5-22 07:10
□保定晚报通讯员 闫学爽
母乳是满足婴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天然食物,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能够提供营养、促进发育,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等,但是母乳有时也会引起宝宝腹泻。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医生带来相关科普知识。
母乳性腹泻是指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因母乳成分或哺乳方式引起的暂时性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质地偏稀,但宝宝精神状态良好、生长发育正常。它通常是一种生理性现象,而非疾病,多见于6个月内的婴儿。
母乳性腹泻主要有以下原因。
激素影响。母乳中的前列腺素含量高,促进肠道蠕动,导致排便次数增多。
妈妈饮食影响。妈妈摄入过多高糖、高脂肪或易致敏食物(如牛奶、海鲜),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宝宝肠道。
乳糖含量高。部分妈妈乳汁中乳糖浓度较高,若宝宝肠道乳糖酶分泌不足,可能引发乳糖不耐受样症状(如腹胀、稀便)。
哺乳方式。两侧频繁更换哺乳或前奶摄入过多(前奶乳糖含量高),可能导致宝宝肠道负担加重。
如果出现母乳性腹泻,而宝宝生长曲线正常、精神好,通常无需治疗,随着月龄增长会逐渐改善。此外,可尝试调整哺乳方式,如延长一侧乳房哺乳时间(15-20分钟/侧),保证宝宝喝到脂肪含量高的后奶;妈妈调整饮食,如减少高糖、高脂、易产气食物和牛奶、坚果等特定食物。严重时遵医嘱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母乳性腹泻不建议自行用药。
母乳是宝宝的最佳食物,除非确诊严重乳糖不耐受或过敏,否则无需停喂。若必须干预,可尝试“母乳+乳糖酶”或短期改用低乳糖配方奶过渡。只要观察宝宝的整体状态和生长趋势良好,科学调整哺乳方式,就可坚持母乳喂养,这对宝宝的长期健康益处远大于暂时性腹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