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挑水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5-24 10:49

□贺东杰

挑水如今已远离生活,属于记忆中的事情了。吃水还要用桶挑运到家,这种生活方式是如今的年轻人不能想象的。

以前老家生活用水都是井水,水要靠人力挑运到家。挑水的工具很简单,一根担杖,两只水筲。担杖是一根宽约两寸、长约5尺的木条,硬挺轻巧有弹性,用桑木最好,槐木次之,扁而长,放在肩上挑运东西。它的外形就是个“一”字,两头有铁制的担杖钩,ʊ型铁环穿过担杖固定好,下面连接几个椭圆铁环,最下面是个形似问号的铁钩,用来钩住水筲。水筲是两只圆铁桶,老人们说老辈子都是木头筲,更加笨重。每天早晨起来,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去井里挑水,井台边就成了热闹所在,水流声、谈笑声、脚步声奏响了小村的晨曲。

我记事时吃水还是土井,从我家顺过道南走往西拐不远就到了。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十几岁第一次挑水的情景,从家里挑着两只空筲出来,一路上还有些兴奋。要挑水先要提水上来,怎么提呢?那时土井的水面很高,用担杖钩住一只筲下到井里,够到水皮儿了,轻轻一摆,水筲倾斜,灌进一些水,筲就下沉,灌满水提拉上来,再如此操作一遍,灌满另一筲。可别小看这一摆,这可是技术活,力度、角度小了灌不进水,力度、角度大了筲可能脱落,那可就麻烦了,浮在水上还好说,沉到井里就费大事了,捞筲可不是件容易事。看着别人很是轻松,可到了自己就不灵了,倒腾半天,水也没提上来多少,还是乡亲们帮忙才灌满两筲,来时的兴奋已经减弱。

两筲水叫一挑水,少说有三四十斤沉,当时觉得这分量没什么,放好两只筲,担杖钩好,身子微蹲,担杖上肩,起身直立——如此这般不就健步如飞回家了嘛!想得挺好,可担杖一上肩就觉得两筲水如两座山,根本就没能直起身,咬牙屏气,憋足劲猛一起身,倒是站直了,俩筲猛烈晃动,水洒了出来,连鞋也湿了。勉强走了几步,身子一歪,水筲蹾在地上,担杖也落地了,此时的兴奋早已烟消云散。喘几口粗气,歇了一会儿,担杖重新上肩,踉踉跄跄走了几步,脚下一绊,又是筲蹾担杖落,这下懊恼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不足百米的路,不知歇了多少回,筲里的水洒了一多半,裤腿湿了半截,跟头把式地趔趄到家,可门槛却怎么也迈不进去,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干脆扔了担杖,把那两半筲水提溜进去,就这样肩膀还火辣辣地疼了好几天。

第二回去挑就学乖了,只挑了半筲水,果然轻松了许多,虽说还是手脚不遂,可比头一回顺当多了。一回、两回、十回、百回……力气在增长,技巧在增加,打水已然纯熟,挑水已是轻松,担杖颤一下,水筲摆一下,肩膀不再沉重,脚步很是轻盈,担杖有了灵性,水筲没了分量,手、眼、肩、腿、担杖、水筲配合娴熟。就是走到半道换肩,也只需头颈稍低,轻拨担杖,水筲转动,换肩便成功,心中得意极了。过门槛、上台阶如履平地,以前往瓮里倒水还要在屋外把水提进去,现在直接把水挑进堂屋,两手抓住担杖钩,前面的筲靠着瓮沿倾斜,手一用劲水就流进去了,再转身倒另一筲,担杖不下肩就完成了,然后挑着空筲出去继续下一趟,终于有了武林高手的感觉!

几年后土井水位下降,渐渐干了,村里新打了“洋井”,也就是机井。虽说还得挑水,但可以用筲直接接水,省了许多事。又过了些年,管道修到了各家各户,担杖“下岗”了,水筲还得用,因为是定时供水,还要用筲提水。如今老家彻底告别了井水时代,挑水也就成了历史名词,担杖水筲已经难觅其踪。因为有挑水吃的经历,我对水格外珍惜,屡屡招人嘲笑小气。我无心去反驳,只是常常想起老井、挑水的父老和小小的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