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区县新闻>

侵华日军中将阿部规秀,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消灭的最高级别将领

曾经黄土岭上毙敌酋 而今炮声远去果香来

来源:作者:时间:2025-05-26 07:37

□保定日报记者 陆 征  见习记者 段 恋

初夏时节,涞源县银坊镇黄土岭村,蓝天艳阳下,漫山碧草野花,清香沁人心脾。昔日战场上,山峦静卧,松柏矗立,宽阔平坦的荣乌高速穿村而过,延伸向远方。崇山峻岭之间,雄伟的内长城如一条蜿蜒的巨龙,见证着千百年的壮烈与英勇。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饱经血与火的洗礼。86年前,黄土岭一战惊世,阿部规秀“名将之花”神话终成泡影,这片被抗日烽火燃亮的英雄之地,绽放出震撼世界的光芒。

涞源县党史研究室编辑部主编姚金山研究黄土岭战斗史实多年,根据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军事科学院图书馆的档案资料以及《杨成武回忆录》等记载,说起当年这里发生的故事,他娓娓道来。

1939年秋,太行山硝烟蔽日,抗日战争到了最艰难的相持阶段。日军妄图以大规模“扫荡”为利刃,掐灭人民抗日的熊熊烈焰。

涞源,华北地区的咽喉要地,是敌人从张家口、蔚县一带进攻晋察冀边区的必经通道。10月下旬,日军动用了桑木师团、森岛师团、独立混成第二旅团各一部,北支派遣军独立大队及2个航空中队、4个炮兵中队,共约2万人,气势汹汹地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扑来。

日军中将阿部规秀时任“蒙疆驻屯军”司令兼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驻屯张家口,在日军中素有“山地战专家”之称,是这次“扫荡”的先锋。

11月1日,在阜平参加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工作会议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接到涞源情报站情报,阿部规秀派辻村宪吉大佐率领日伪军1000多人,已由张家口进到涞源,向银坊逼近。

太行山脉连绵险峻,奇峰峡谷众多。出涞源城,南至雁宿崖和银坊,这中间只有一条山路可走,两面都是光秃陡峭的山石。

“这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敌人如果孤军深入,我们就可以在这里打它的伏击,集中力量歼灭它。”杨成武向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报告军情,提出自己的设想。聂荣臻果断决策,采用集中优势兵力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之策,在雁宿崖黄土岭一带布下天罗地网。

今日的黄土岭村。 保定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李鹏 摄

11月3日7时,敌人先头部队在我军诱击下,狂妄地闯进了峡谷,当行进到雁宿崖与张家坟之间时,遭到八路军主力的猛烈痛击。17时许,辻村宪吉大佐等日军500余人被歼灭。

日军作战有个规律,每次失败,必出兵报复。雁宿崖的迎头一棒,彻底激怒阿部规秀。4日,他果然亲率1500余精锐,从涞源城南下,企图以报复性进攻摧毁八路军主力,挽回颜面。

此时,接到情报的我军决定利用有利地形,诱敌深入至黄土岭山谷地带,集中歼灭。5日,日军到达银坊, 未发现我军主力,纵火焚烧当地民房。6日晚间,阿部规秀率部进入黄土岭一线,并在毫无察觉中,被八路军包围。

7日,日军主力顺黄土岭山沟向东行进。下午,进入了我军的伏击圈。一声号令,我军伏兵向敌人展开猛攻。日军受到突袭,阵势大乱。一时间山谷中硝烟滚滚,杀声震天。

正当战斗激烈进行时,我一团团长陈正湘在望远镜里发现黄土岭东一座独立小院中,站着一群穿黄呢大衣的日军军官,像是日军的指挥所。陈正湘立即将军分区迫击炮连调上来,把目标指给炮兵连长杨九秤。在杨九秤指挥下,炮手李二喜迅速测定方位和距离,向小院连续发射4发炮弹,炸死炸伤日军官兵10余人,阿部规秀腹部和腿部多处被弹片击中,毙命于此。

击毙日军中将,这在华北战场是第一次,在中国人民的抗战史上也是第一次。阿部规秀成为抗日战争中在战场上被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将领。雁宿崖黄土岭两场战斗,共消灭日军1500余人,缴获辎重甚多。这扬我军威、重挫顽敌的一战,极大地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被聂荣臻称为“在敌后进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非常成功的一个例子”。

阿部规秀之死,震动日本朝野。《朝日新闻》以《“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为题痛悼。该报称:“自皇军创始以来,在以往众多的战役、事变中,关于中将级将领的战死尚未曾见有先例。”

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与王稼祥给聂荣臻等发来嘉奖电:“……中央各同志闻之极慰,望坚持奋斗,百折不挠,再接再厉,保存好全国光荣、全党光荣的根据地。”

战壕与弹痕已隐入山林,但历史的回响不绝于耳,红色的记忆也从未褪色。黄土岭村南的山顶上,聂荣臻元帅题写的“雁宿崖黄土岭战役胜利纪念碑”巍然耸立,碑文镌刻着抗日军民同心御敌的传奇。纪念展室内,众多历史图片和珍贵实物,向后人无声诉说着那场激战的波澜壮阔。

“当时附近群众全部动员起来了,冒着生命危险支援前线。青壮年组成担架队、救治队,到前线抢运伤员,妇女们挑着热水和老百姓凑的鸡蛋、干粮,沿着山路送到战场上。”讲起黄土岭战斗中军民一心、共同奋战的故事,姚金山眼眶泛红,言语铿锵,“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老棉袄放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如今的黄土岭,激昂动人的故事在以另一种形式续写着。

“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沿山路而下,远眺荣乌高速黄土岭服务区,山坡上一行鲜红大字分外醒目。而高速路北的山腰上,与纪念碑隔路相望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苹果园。

“荣乌高速建设时,在我们村设有上下道口,就是为了方便游客,助力我们发展红色旅游。”黄土岭村党支部书记陈成介绍,近年来村里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高山种植等产业,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兴旺红火,目前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1000元。

“我们村的苹果采摘园,一共开发土地700亩,目前栽种了240多亩,共18000多棵果树,去年采摘苹果7000斤,见到了初步成效。每一年果园规模都在扩大,预计今年产量还能翻番。”陈成说,当年黄土岭战斗中,他的姥爷作为民兵,上前线抢救伤员时被炸伤腿,落下了残疾。“以前姥爷经常讲那时候的战斗故事,小时候的我听得热血沸腾。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我们,传承红色血脉精神,必将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广。”陈成信心满满。

正值晌午,山脚下农家乐的柴火灶烧了起来,烟囱里飘出混着菜香的缕缕炊烟。厨师抡着铁勺,爆炒山野时蔬的香气扑面,勾得游客食欲大振。

农家小院里,一架秋千旁,几株山楂树郁郁葱葱,待到秋日,红彤彤的果子将压弯枝头。

“大家尝尝这道特色菜——凉拌木兰芽!”服务员就是当地村民,清脆的乡音里透着爽利劲儿,“我们当地人呀,家家户户都爱吃这个。这是老味道,吃了忆苦思甜呐!”

(本期历史文化顾问: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编审孙进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