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5-29 07:04
□保定晚报通讯员 冯玲云 夏凡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习俗外,端午节还与中医养生有着深厚的联系。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中医科医生从中医角度带您解读端午节的健康密码。
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的食物,主要原料是糯米和粽叶。糯米具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固表止汗、清热解毒等作用。包裹用的粽叶,在熟热之后也有药性,芦苇叶、竹叶、荷叶都有清热功能。总的来说,粽子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阻碍脾胃的升降之性,导致便秘、腹胀等症状,所以不可贪食,必要时可搭配山楂茶助消化。
“五月五,过端午,插艾叶,挂菖蒲。”端午节不止有唇齿间弥漫的一缕粽香,还有家家户户门楣上艾叶和菖蒲的独特芳香。据中医药典籍记载,端午时值仲夏,湿热交蒸的气候容易孳生病菌,悬挂的艾草与菖蒲,既是节日装饰,更是天然消毒剂——艾叶散发的芳香油能抑制多种致病菌,菖蒲中的挥发性物质可驱除蚊虫。
俗话说,“洗了端午澡,一年身上好。”端午湿热渐盛,各种真菌、细菌大量繁殖,人体湿热出汗,空气中的过敏原增多,蚊虫活跃,日照增强。于是,各种皮炎、湿疹、手足癣、荨麻疹、白癜风等皮肤类疾病开始多发。古人有用“浴兰汤”沐浴的习俗,这与中医“药浴疗法”一脉相承。中医建议,可取艾叶30克、薄荷10克煮水,晾温后擦洗,可止痒消炎。儿童可取金银花、野菊花各20克,煎水外洗,达到防痱的功效。需要提醒的是,药浴水温应控制在40摄氏度左右,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
《黄帝内经》中提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中医提醒,不但要在沿袭传统习俗的同时注意养生,还应注意在端午前后适当夜卧早起,保证头脑清醒和精力旺盛,午饭后应当休息20分钟或小憩30分钟左右,这有助于养心和人体阴阳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