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6-06 08:45
□保定晚报记者 李静微 通讯员 于波 门煜
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因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成为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在这片山水间,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个身着藏蓝色制服的身影忙碌于村巷与山道之间,他就是阜平县公安局龙泉关镇派出所辅警齐录,村民亲切称他“大录警官”。
“小事”体现“大担当”
骆驼湾警务站是齐录践行职责的重点区域。游客遗落手机、车钥匙,车辆抛锚在山路……这些看似“小事”,却构成了齐录治安工作的日常。他常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2023年盛夏,一名外地游客不慎将车钥匙遗失。齐录接到求助后,和“老区义警”一起看监控,实地沿着游客的游览路线查找近一小时,终于找到钥匙。游客感慨:“没想到警察连这种小事都管!”齐录却笑着回应:“您来骆驼湾是客人,我们得让您安心。”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
2024年国庆节,一位山西游客因车辆故障被困在村口。齐录不仅帮忙联系修车师傅,还自掏腰包为游客买水。事后,游客在社交媒体发文:“骆驼湾的警察,暖得像家人。”
千里之外,他架起生命的桥梁
更令人动容的是2023年底的跨省救助。
内蒙古包头警方联系到阜平警方:当地辖区一名外省男子突发脑出血,自称“齐玉”,模糊提到“龙泉关”。所里立即联系对辖区情况了如指掌的齐录,他连夜排查全镇户籍,同时挨个给各村党支部书记打电话,打听是否有叫“齐玉”的。最终从龙泉关镇大教厂村确定了这名男子的身份。齐录马上通知了他的家人,家人立即赶往内蒙古。
因为治疗及时,家人看护得当,男子情况稳定。病情好转后,家人将他接回了阜平。事后,男子的家人给齐录送来了锦旗,感激地说:“大录警官,你不只是救了他一个人,你是救了我们一个家。”
民警、辅警与义警入户前进行交流。
他把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
龙泉关镇民风淳朴,但家长里短的纠纷难免。齐录常说:“矛盾就像山里的野草,得趁早拔,不然越长越麻烦。”
2024年4月,龙泉关镇黑崖沟村村民冯某与王某因宅基地排水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原来,冯某和王某两家是邻居,冯某家院子比较低洼,每逢下雨便会积水,所以冯某想垫高院子,而王某担心冯家院子垫高会影响到自家排水,多次阻止冯某施工。当天,当冯某再次施工时,王某便躺在地上阻拦,冯某扬言“土堆你身上我也得铺”。
齐录赶到后,先坐到地上劝说躺着的王某:“大娘,地上多凉啊,你腰和腿都不好,躺着时间长了不行。有什么委屈,你跟我说,我先扶你起来。”
听完老人家的诉苦,齐录又查看排水沟、院里的地面和冯某被泡的家具、粮食,跟冯某了解了一下施工方案。他接着做王某的工作:“王大娘,我知道你们以前有点小矛盾,但是不都解决了吗?一个院子里住着,他修排水对你家也有好处啊。刚才老冯也说了,给你院子也垫一下,水流不到你屋里。”见王某态度有些松动,齐录接着说:“大娘,法律说‘不能妨害邻居’,咱乡里乡亲的,讲法讲情分啊!”
一个小时后,在齐录和村干部的共同调解下,双方握手言和。冯某感慨:“大录警官既讲法又讲理,咱心服口服!”
这样的调解案例,齐录一年要处理几十起。他总结出一套“三字经”——“听”民声,耐心让双方倒尽苦水;“查”实情,用脚丈量争议现场;“联”多方,借力村干部、义警和乡贤。
这套方法,正是阜平县深化“枫桥经验”的缩影——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齐录(右一)深入辖区居民家中进行普法宣传。
他是“三警融合”模式的践行者
近年来,阜平县公安局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群防群治工作新思路,组建“老区义警”,并构建“三警”(民警、辅警、义警)融合的群防群治新模式。
该模式前移警务端口,延伸勤务触角,拉近服务距离。在“三警融合”机制中,齐录是辅警队伍的标杆,和民警、老区义警形成合力,编织出一张覆盖乡村的平安网。
骆驼湾村有一个义警中队,多是村干部、旅游公司员工、退伍军人和热心村民。齐录经常和民警组织他们培训,从法律知识到急救技能,事无巨细。义警齐剑说:“大录教我们怎么和游客打交道,连说话语气都示范。”2024年旅游旺季,义警队协助找回失物23件,疏导交通40余次,未发生一起治安案件。
民警张文翰是齐录的“黄金搭档”。一次夜间巡逻,两人发现一名醉汉倒在路边。齐录脱下外套给男子保暖,张文翰联系卫生院,十分钟内完成救助。“他心细、果断,是我学习的榜样。”张文翰评价。
从退伍军人到驻村辅警,9年光阴,他走遍了龙泉关镇的沟沟坎坎。有人问他:“辅警待遇不高,图啥?”他指了指警务站墙上的锦旗:“图个心安,讲的是奉献。”
齐录用一双脚板、一颗热心,将“枫桥经验”写进田间地头,成为群众心中最温暖的“大录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