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6-21 09:07
□李丛强
在这炎炎夏日,不知怎的,忽然想起小时候妈妈做的凉面条来。虽然做法简单得无法再简单了,可是那个香劲儿,至今回忆起来还会让人直流口水。
妈妈做凉面大都是在天气非常热的时候。她在外屋和面、擀面条,我们则在院里摆好做饭的煤火炉,用簸箕收来小块的碎煤块,捡来生火的小干柴和一些引火的柴火,再搬出风箱,安好吹火筒,就开始生火烧水。
这个炉子很特殊,整个是用生铁铸成的,上部像一个敞口大铁碗,在正面的一侧就像剪开了一个口子,那剪开的部分像舌头一样向前平伸着,烧火时就是从这个口子往里添煤的,那个“舌头”可以托住掉落的小煤块。煤炉的中部是一个中空的圆柱形,方便吹风和盛掉落下来的灰烬。中间部分与进煤口垂直的一侧下部有一个小圆口,是用来插吹火筒小头用的,下面一般也有一个圆洞,上面堵着一个铁球。如果里面的灰烬多了,可以用手指向上顶铁球,敞开底部的圆口,让灰烬从圆口处掉落下来。最下面是三个铁脚,起到支撑的作用。在上部和中部之间放一个铁箅子,既可以向上通风,又可架住柴火和煤炭燃烧,并让灰烬透过箅条的空隙落到下面的空腔里。上部一般都要糊一层泥,以减少热气的外散。放锅时需要在边缘放几个小砖块(其他硬东西也可以),让锅壁和炉壁之间保持一个缝隙,以便火焰充分燃烧。这个炉子也可以烧“硬柴火”,比如小树枝、玉米芯等。不过,由于灶膛太小,还是以烧小煤块最为方便。
煤燃起来了,锅也坐好了,我们便“呼嗒呼嗒”地拉起风箱来。面条入锅后,为了早些开锅,我们就拉得更起劲了。
由于是做凉面,面条在出锅前,妈妈总要准备半瓷盆凉水,待面条煮熟之后,便用笊篱捞到凉水盆里,然后再把盛饭的黑铁勺子架在火上,待勺子烧热之后便倒上少许食油,油热得冒烟了,散发出一阵阵浓浓的香味,撒上几粒花椒,花椒瞬间冒烟,顿时一股特别的香味便飘散开来。妈妈便起火将油直接倒到盆里。于是,“哧啦”一声,腾起一团白烟,浓浓的香气扑鼻而来,水面上立即铺满了一层彩色的小油花。
凉面条做好了,妈妈一碗一碗地给我们盛起来。为了调味,妈妈还会在碗里用擀面杖捣一些蒜泥,放上酱油和醋,我们根据自己的口味取一些放在碗里,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水凉凉的,面温温的,伴着油香、蒜香和酱油醋特有的香味,吃起来那叫一个爽。此时,面条已不再是重点,反倒是面汤成了我们的最爱。吃饱后还要专门去盛一碗汤来喝,一边盛,一边念叨着:要吃油,撇浮头;要喝汤,撇边上。那汤喝起来香香的,喝了之后嘴唇上还会沾上一层香而腻的油脂。为了吊胃口,妈妈常常还会炸一小盘辣椒,里面有时还会放一些芝麻,又辣又香,非常下饭。
转眼已经过去40余年了。这么多年来,虽然也吃过很多次凉面条,并且其配料也非常丰富而地道,可却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了,那香气是那样纯粹,那样自然,又是那样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