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07-02 09:00
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一批小英雄。他们像大人一样,顽强拼搏,流血牺牲,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王璞就是其中一位。
1929年,王璞出生在完县(现顺平县)野场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七七事变后,战火很快烧到了王璞的家乡。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让王璞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他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活动,11岁时被推选为村儿童团团长,经常带着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当得知八路军是打日本鬼子的,年幼的王璞梦想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
为了对付鬼子“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王璞不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一次,他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奸,还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鬼子。
1943年春天,日军对唐河两岸进行大“扫荡”。野场村作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后勤供应处,成了日军的重点目标。5月7日,因汉奸告密,日军突然包围了躲藏着200多名群众的后石沟,并在山坡上架起了机枪,威逼群众说出八路军的枪支、弹药、粮食与服装的隐藏地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怒视敌人,始终没有人出声。
恼羞成怒的敌人以对天鸣枪相威胁,惊慌的人群开始骚动,年仅14岁的王璞却表现得非常镇定,他痛骂汉奸,并高声对人们说:“大家要记住《抗日公约》,就是死也不能说!”穷凶极恶的日军架起机枪,向人群喷出罪恶的火舌,小王璞与母亲等118名群众惨死在敌人的枪口之下。
为纪念王璞,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
(保定日报记者刘羽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