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打坯盖房的记忆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7-05 09:11

□郭振山

坯是过去农村盖房前必先准备的材料,因此打坯就成了盖房离不开的一道工序。

当时在农村,农民的住房多以土坯为墙,木头为梁为檩,上加椽子、苇箔,外盖泥土为顶。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在土坯外包上一层土窑烧制的青砖。青砖有戳斗和卧板两类,戳斗就是把砖一层平放一层横向戳着,里边用土坯填充后形成宽度超过一尺半的山墙。卧板就是把青砖一层一层地平砌,里边也用土坯填充,待外边的砖层与里边的土坯赶平后,上面这层青砖都竖着砌,以把砖皮和土坯瓤扣在一起,避免山墙形成两层皮。卧板和戳斗都离不开土坯,一座三间的房子需要一万多块坯,都是男人们两人一组,抡着带木柄的石墩子一块一块打出来的。

打坯一般都在秋后,这时地里的庄稼都已收割,有了闲地,需要打坯的家庭户主找生产队长提出想在哪块地打坯的要求,一般情况下生产队长都会痛快地答应。此后,打坯户会选一块地圈起来,然后放水洇地。待水渗后四五天,用铁锨掘一锨土抓在手里成团,松开后自然散开,这时就可以打坯了。土过干打成的坯容易散,太湿了坯戳不起来且易被冻,因此打坯的土干湿度必须适中。

打坯的工具是木质的垫板、木制的模子和木柄石头墩子。垫板一般用长方形榆木板做成,长2.5尺,宽2尺,厚度在2寸以上。模子为长方形,多以柏木做成,一头长与宽接合处以活动榫连接,另一头留作开口,开口处用一块木板做成扣,扣比长方形的宽稍长,使用时用扣卡住模子一头。在模子内壁两边按坯的长度处分别开设一浅沟,形成一浅槽,再用一块比模子宽度稍短、高度与模子四壁相同的木板装入槽内,成为可随意取放的木舌,扣住模子后将木舌放入。

打坯时,一个人站在事先找了平的地面上把模子摆好,另一个人站在事先挖出的约齐腰深的坑中,用铁锨向模子里填土,填的土要高出模子四壁。接下来地面上的人跳到模子上,先跳脚将土踏实,然后提起石墩子,按照前、后、中,再前、后、前、后的顺序在土上蹾六到七下,将模子里的土蹾实,一块坯就打成了。

这时站在坑里供土的人把铁锨横放在双腿上,弯腰去掉卡扣、木舌,打开模子并将模子翻转。抡石墩子的人放下墩子,弯腰两手将坯块扶起后搬走,戳着放在一边事先平整好了的地上。供土的人趁机再把模子放好,卡上扣,装上木舌再填土,抡石墩子的人放好坯块后再次跳到模子上踏土、抡石墩子夯土,然后供土的人去扣、取舌、翻模子,抡石墩子的人翻坯、垛坯。如此循环往复,土坯便一块接着一块地打出来。打到抡石墩子的人累了,二人便转换角色继续打下去,直到半晌收工。一般情况下,两人配合,一天能打一标准垛。

打出来的坯垛垛也有讲究。坯垛一般8层,呈半圆形,最底下一层69块,第二层每一块压着下层的两个坯缝,放满后是67块,第三层重复第二层的放法继续收缩,到第八层时收缩成55块,一标准垛坯总数为496块。之所以由下到上逐层收缩,为的是使上下层的坯互相咬缝,形成连环相扣,使坯垛牢固,不至于坍塌。

当时打坯都是无偿攒忙,雇主只需供应一日三餐,外带晚饭一壶酒,另外备些叶子烟、卷烟纸之类,供攒忙者工间休息或收工后等着吃饭时自己卷烟抽。由于打坯是力气活,体力消耗大,需及时补充水分,雇主需要熬些绿豆大枣汤送到工地,供攒忙者随时饮用。

1975年我高中毕业回农村后也多次被叫攒忙。记得第一次攒忙打坯,我和一个同年回乡的小伙子结对,一天打了800多块坯,标准垛垛满后又在半圆圈内套着垛了两小垛。晚饭时雇主专为我俩那一桌添了一碗炖肉。那年秋后,我们有村13户准备第二年开春盖房需要打坯的人家,家家找我俩结对攒忙打坯,每天攒忙后一身臭汗回到家里,从井里打一桶水,从头到脚一浇,那个痛快劲至今记忆犹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