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5-08-25 07:56
□市委宣传部政策法规室
保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文脉绵长,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诸多重要时刻,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清西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可移动文物2万余件……富饶的文博资源,让保定打造博物馆之城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更有作为。从2022到2025年,不到4年的时间里,保定市博物馆数量实现从“23”到“100”的跨越式突破,“百馆之城”嵌入城市肌理,浸染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幸福底色。100家博物馆的诞生,见证了保定市从规划出台到资金扶持、从机制创新到公助民办、从资源富矿到文化共享的全面突破,走出了一条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新路子”。
把握政策脉搏,打好“顶层设计”牌
认真学习研究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分析研判全市博物馆资源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依托文化保定的千年积淀,挖掘各类文博资源,储备一批优质的博物馆素材,钻研“看点”与“爆点”;同时,抢抓全省建设“博物馆之城”试点城市有利契机,率先响应,与省文物局签订《共建保定“博物馆之城”框架合作协议》,与河北博物院签订《推动保定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赢得发展先机。
深挖文化内涵。对市域内莲池书院、淮军公所、保定军校纪念馆、晋察冀边区银行筹备处旧址等进行全链条挖掘重塑,串联起博物馆之城的历史人文;同时,深挖县域特色“非遗”元素,涿州市德荣斋蛋雕艺术博物馆、涞水县掐丝珐琅博物馆等非遗主题场馆蓬勃发展,市、县联动构筑起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四梁八柱。从直隶总督署“半部清史写照”的厚重历史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红色记忆,从曲阳石雕的精湛技艺到安国药都的千年传承,古城印记在新时代重新点亮,每一处文化遗产都成为博物馆生长的沃土。
坚持规划引路。锚定2025年底建设“百馆之城”目标,保定立足城市发展脉络,制定清晰发展蓝图,先后出台《保定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保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从空间布局和场馆类型两个维度入手,对市域范围内博物馆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有效整合与活化利用,明确到2025年底,建成以国有博物馆为骨干、以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格局,形成“一核四区三带”空间体系。
强化要素保障。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博物馆之城”建设工作指挥部,定期调度、如期推进,印发《保定市非国有博物馆资金扶持办法》,进一步强化整体工作统筹和运行资金保障。依托“全省中小博物馆质量提升工程”,保定市易县博物馆、涿州博物馆先后列入第一、二批河北省“十佳博物馆”培育名单,并给予资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主动借力“一眼千年 馆长带你看文物”河北文博系列探秘直播活动,开展深度宣传,直播浏览量达40多万人次,进一步提升两馆影响力。2025年2月,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挖掘潜力繁荣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的若干措施》,将“重点培育保定‘博物馆之城’等城市文化品牌”列为举措之一,成为保定中小博物馆建设提质增效、有序发展,积极构建百馆蓝图空间体系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注重量质并举,打好“机制创新”牌
实现“百馆之城 宝藏保定”目标,不仅要在数量上求突破,更要在质量提升上见真招。保定积极扭住“创新”这一引领博物馆之城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从体制机制破题,坚持量质并举、内外联动,持续激发文博事业新活力。
创新运营模式。主动对接、向上借力。探索“大馆带小馆”模式,借助河北博物院龙头馆优势,在展览策划与引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等领域深化合作,提升展陈层级和水平。在省博物馆的带动影响下,保定特色场馆亮点频现,展现出独树一帜的魅力。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匠心营造400平方米沉浸式空间,让历史场景“活”起来;淮军公所博物馆以智慧化建设为翼,构建起集互动、体验、跨界于一体的戏曲文化矩阵,让传统艺术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活力;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则以自然科普为窗,打开城市文博新视野,成为京津冀地区央地共建的典范之作。
创新办馆理念。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吸纳国内外先进文博资源落户保定,助力古城保定打造一批崭新的文化地标。以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为例,通过释放编制、广泛激励、权利分置等创新举措,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保障。2024年,专门设立编制20人的正科级事业单位,搭建起坚实框架;出台《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人才激励措施》,从人才引进到科研科普,从运营管理到待遇保障,全方位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创新实践“三权分置”,通过将资产使用权、藏品归属权、管理运营权合理分离, 构建起权责明晰的博物馆管理体系,助推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一跃成为保定市最受大众欢迎的文化场馆。
创新“内育外引”的人才队伍。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以“内育外引”双轮驱动,既深耕本土人才培养沃土,又广纳四海贤才,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的基层文博人才队伍。定期举办文博人才培训班、学术研讨会,吸引科研、策展等领域的人才汇聚,为古城发展注入前沿的文博理念;积极参加全省中小博物馆馆长、讲解员、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等各类培训班,提升业务水平。同时,依托驻保高校众多、层次多样的优势,推出“馆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邀请高校文博专业师生走进博物馆,参与展览策划、文物整理等实践项目;博物馆资深策展人则受聘为高校客座教授,将一线工作经验融入大学课堂教学。通过深度合作,实现学术研究与文博实践的良性互动,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布局多元赛道,打好“文博+”的融合牌
打造博物馆之城,关键在多元。保定着眼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格局,主动从不同属性出发,拓展视野、广辟思路,推动发展文物系统富余资源的行业博物馆。
“文博+产业”。近年来,保定加快构建形成了以“医车电数游”及超低能耗建筑、现代都市农业为七大主导产业的“7+20+N”现代化产业体系,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进入“国家队”名单。乘此东风,保定市汽车博物馆、保定市印刷博物馆、安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曲阳陈文增定瓷艺术馆、易县易砚博物馆、望都菌文化博物馆、高碑店门窗博物馆等一批特色行业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成为解锁城市经济文化密码的窗口。
“文博+教育”。以19所高等院校为支点,构筑起人才、智慧和文化的高地。校、地合作,联手推出河北农业大学农业博物馆、河北大学博物馆、河北金融学院金融博物馆、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计算机博物馆等一批高校博物馆,极大丰富了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层次,展现了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交融共生的生动实践。
“文博+旅游”。作为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博物馆主动破局,推出《遇见总督》沉浸式互动体验剧目,解锁博物馆新玩法,为博物馆的活化焕新提供了新方案。通过这种演出形式,游客不再被动地听和看,而是可以跟随演员的脚步,穿越时空,“亲历”发生在这座衙署里的真实故事,在沉浸式的氛围中,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人物“动”起来,让游客变成参与者,完成可听、可看、可互动的文旅新体验。此外,AR智能导览眼镜、衙门回避肃静冰箱贴、衙署抱枕特色文创、古树蜂蜜冰淇淋等文化巧思融入其中,也让博物馆之城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
强化活动引领,打好“文化惠民”牌
文博场馆以丰富多元的活动与贴心举措,推出分众化的惠民举措,让文博之光点亮市民生活,滋养观众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纪念馆成为“第二课堂”,科普讲座、手工体验、公益讲解点缀其中,吸引观众驻足,全方位激发“博物馆之城”建设动能。
打造研学品牌。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特色和研究专业优势,开展“我在保定修化石”“恐龙守夜人”、科普课程、户外研学营、科学公益讲堂等系列活动。自开馆以来,联合中国科学院7位各领域专家走进保定10所中小学,开展了12场公益科普讲座,线上线下吸引了近1.4万名师生参与。保定市博物馆打造“遗产里的美育课堂”“多巴胺文物小课堂”等研学项目,开辟“大学生专场”,带领高校学子“访碑读城”,吸引更多驻保大学生了解保定、宣传保定、留在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将古老衙署中具有吉祥寓意的瑞兽与奇妙的昆虫世界相结合,推出青少年研学课程,让孩子们走进博物馆、爱上传统文化。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行走的思政课”持续走进校园,让历史与当下对话。
紧贴群众诉求。为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逛馆诉求,围绕“五一”“十一”等关键时间节点,推出“延时开放”“夜游”等个性化服务措施。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莲池书院博物馆、保定淮军公所博物馆大胆创新,打破常规开放时间,举办夜游活动,推出“两票换一票”的惠民政策,为观众带来暖心的文化享受。此外,聚焦停车难等问题,协调优化交通线路、完善场馆周边配套,让市民游客能够更轻松、舒适地走进文博场馆,让博物馆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主题活动精彩纷呈。向全社会发布《保定博物馆护照》,线上线下持续热销,成为保定“博物馆之城”的闪亮名片。按照“每月一主题”,谋划推出“博物万象・百馆之城——5·18博物馆市集嘉年华”“博物馆里的保定记忆”“趁现在,来保定看博物馆”等各类主题活动,从诗歌的深情诉说,到活力四射的歌舞快闪,丰富多彩、直达基层系列文化活动的推出,让“百馆之城 宝藏保定”的品牌影响力不断蔓延,让这座城市的文化光芒愈发耀眼夺目。
启示思考
盛世兴文,藏文于馆。博物馆拥有保留城市记忆、凝聚城市文化、通向城市未来的功能。从2021年在全国博物馆信息系统中备案仅23家,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数量0.25家,到百座博物馆闪耀全城,实现“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保定用了仅仅4年。如今,以42家国有博物馆为骨干,58家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十大主题类别的博物馆体系加速形成,“百馆之城 宝藏保定”品牌愈发响亮,走出了一条有保定特色的博物馆之城建设新路子,为各地提供了可借鉴、可参考的典型经验。
启示一:吃透政策定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任职期间,曾提出工作“三步法”。一是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的措施;二是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为基层解疑释难;三是到先进地区取经学习,开阔视野。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博物馆的发展定位、体系布局、功能发挥和改革创新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同年8月保定市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全国博物馆之城”目标,决心将保定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奠定了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总基调。要准确把握中央政策导向,结合市域实际,认真梳理,吃透政策要求,把本地用得上的政策掌握全、梳理清、研究透,建立政策清单,学习领会好支持政策。
启示二:规划先行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保定博物馆之城建设在全面系统调研的基础上,突出规划引领,科学做好整体布局,正式公布《保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以“一核、四区、三带”空间体系为骨架,构建“百馆之城”的宏伟蓝图。规划确定后,全市文博战线更是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严格按图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
启示三:创新发展育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重心放在基层一线。面对博物馆之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展陈单一、运营机制僵化等问题,保定创新思路,多角度破题,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差异化运营理念,巧借河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平台资源,探索大馆带小馆、联合运营等方式,将其转化为保定的发展优势。
启示四:品牌助力扩声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多次提出殷切期许。2014年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强化品牌意识”“推进标准化、品牌化”“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无论是参加重要会议,还是赴地方考察,品牌建设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重点。保定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过程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品牌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围绕打造“全国博物馆之城”这张城市金名片出政策、谋举措、抓落实,品牌意识贯穿全过程各方面,积厚成势,以博物馆之城建设为小切口,持续在更大平台、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讲好保定故事,传播保定声音,不断提升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撰稿人:刘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