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让抗战精神照亮青少年成长路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09-01 08:29

□白  冰

随着9月1日的上课铃声响起,我市大中小学正式开启新学期。今年的开学季更具特殊意义——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日北京将隆重举行纪念大会等系列活动,以国之名缅怀先烈、致敬历史。这一特殊节点,为青少年价值观塑造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课堂”,将保定鲜活的抗战历史融入开学教育,既是对烽火岁月的深切敬畏,更是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责任担当。

80年时光流转,硝烟早已散尽,和平年代的青少年或许无法亲身体会“小米加步枪”的艰辛,也难以想象地道里的黑暗与地雷旁的紧张,但这绝不意味着抗战精神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相反,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前进路上的风险挑战、成长途中的困难阻碍,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而抗战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正是青少年破局成长、担当使命的“精神密码”。

这份“精神密码”,在保定的抗战史上有着最生动的诠释:冉庄地道里,军民靠着双手挖出“地下长城”,用“藏、打、走”结合的智慧击退强敌;平原田野间,百姓用陶土、废铁自制地雷,让侵略者“寸步难行”;村口巷陌中,民兵小分队以“麻雀战”灵活袭扰,让日军“疲于奔命”。这些故事里,有军民同心的集体力量,能让青少年懂得“团结就是胜利”的深刻内涵;有困境中创新的坚韧意志,能激励他们在学习中直面难题、勇于探索;更有同龄人挺身而出的担当——当年,或许有和他们一样大的孩子,正冒着危险传递情报、支援前线,这份“青春的重量”,能让当代青少年更清晰地理解“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意义,让爱国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

让抗战精神真正走进青少年心中,需要用更鲜活、更贴近的方式搭建“沟通桥梁”。保定拥有的红色遗址,正是最好的“活课堂”:不妨组织学生走进冉庄地道战遗址,触摸斑驳的土墙、观察隐蔽的射击孔,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当年军民“在黑暗中坚守光明”的勇气;可以邀请抗战老战士或其后人走进校园,讲述那些课本之外的战争细节。这些真实的记忆,能让历史从文字变成“可感知的温度”,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

开学季的铃声,不仅是学业新程的开启,更是精神传承的契机。当青少年在开学第一课中读懂了冉庄地道里的坚守,听懂了平原上的抗争,他们就会明白:抗战精神从未远去,它是面对困难时的“不放弃”,是面对责任时的“勇担当”,是面对未来时的“有信念”。

相信当抗战精神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指南针”,他们定能在求知途中更坚定、在人生路上更昂扬,用新时代的青春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报国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