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9-02 08:25
□保定晚报通讯员 范彩博 刘和平
入秋后天气宜人,户外活动备受青睐,很多市民会选择远程出行。然而,在草木繁茂、潮湿之地,潜藏着危险的蜱虫。蜱虫俗称“草爬子”“扁虱”,是全球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病原体传播媒介。它能同时携带两种及以上病原体,传播的疾病种类繁多,严重的有森林脑炎、斑点热、莱姆病等。
医生指出,蜱虫小小身躯,暗藏“吸血玄机”。蜱虫是专性吸血的体外寄生虫,体表多为红褐色或黑褐色,体型比芝麻还小,极难察觉。可一旦吸血,它就像被吹起来的气球,体积能增大几十倍。蜱虫伤人手段狡猾。当周围有动物活动,它会迅速张开一对前肢,紧紧抓住猎物的衣物或皮毛,接着用锋利的口器切开皮肤找血管,还将半身埋入伤口吸血。它在人体表面能攀附十几天,饱食后体型膨胀如圆球,是个贪婪的“吸血恶魔”。
蜱虫叮咬时人往往无痛感,难以第一时间察觉。但1-2天后,麻烦便会接踵而至。轻者,被叮咬部位会出现红斑,中间有虫咬的瘀点或瘀斑,如同一个小“标记”。重者,瘀点周围会出现水肿、丘疹、水泡,同时伴有畏寒、发热、呕吐等“蜱咬热”症状。最可怕的是,有人会出现多器官衰竭、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美好户外之旅可能瞬间变成噩梦。蜱虫还很“狡猾”,常叮咬皮肤薄、易暴露且不易察觉的部位,如头皮、耳后、脖子、腋下、膝后、脚踝等。所以户外活动后,一定要仔细检查这些地方。
一旦被叮咬要尽快处理,及时就医。有以下方式,用尖头镊子贴近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垂直缓慢向上拔,切勿左右摇晃或挤压,防止蜱虫口器断在皮肤里引发感染;手边无镊子时,宽胶带也可救急。将胶带紧密贴在蜱虫身上快速撕下,撕完后要仔细检查有无残留;用酒精棉球涂抹蜱虫使其口器松开,再用镊子拔出。不过皮肤破损时使用,可能会有刺痛感。
拔除蜱虫后,要立即用肥皂水和碘伏清洗伤口,再涂上抗生素软膏。若发现有残留或自己无法处理,应及时就医。
那么该如何防虫?攻略就是让蜱虫“无从下手”。蜱虫多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区域,户外活动时需做好防护。尽量穿长衣长裤,系紧领口、袖口、裤腿,不穿凉鞋,避免皮肤暴露。别长时间坐卧草地,注意检查衣物和身体。
出行前,可用含0.5%氯菊酯的产品喷洒衣物和装备。归来后尽快洗澡、更换衣服,重点检查蜱虫常见附着部位。若携带宠物出游,也别忘了给宠物检查,防止蜱虫“搭便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