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领导专栏>

保定市2025年第2号总河湖长令签发

2026—2030年全市新建10条以上幸福河湖,新增1个全域幸福河湖县(市、区)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9-30 09:31

保定晚报讯(记者刘赛)从保定市河湖长制办公室获悉,保定市委书记、市级总河湖长党晓龙,市长、市级总河湖长闫继红日前共同签发2025年第2号总河湖长令,印发《保定市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到2030年我市幸福河湖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实施安排和保障措施。

《方案》明确提出,以打造“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兴水富民、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为目标,2025年,新建幸福河湖20条,年底前全市幸福河湖数量达到45条。2026—2030年,新建10条以上幸福河湖,新增1个全域幸福河湖县(市、区);全面巩固建设成效,提档升级幸福河湖10条以上。全市河湖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度提升。

提升河湖安全保障水平。《方案》明确,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2027年完成唐河治理,有序开展全市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治理,全面提高河道行洪排涝能力;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强化河湖防洪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细化实化在建工程安全度汛措施,健全临灾预警“叫应”机制;严格管控河湖行洪蓄洪空间,2027年将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成果纳入“全国水利一张图”,推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方案》要求,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2025年全部县(市、区)达到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2030年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省控目标;持续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按照省级确定的母亲河名录,大力实施生态补水,强化生态流量监管,确保母亲河复苏目标全部实现,永定河全线贯通;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实施农业灌溉水源置换、重点泉域保护修复、河湖地下水回补、河塘连通等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2025年压减地下水超采量1256万立方米,2026—2030年深入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河湖湿地生态保护,开展重点水域增殖放流,提升河湖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实现河湖清洁美丽。《方案》明确,推进亲水宜居生态岸线建设,在保障河势稳定、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露营滩地、观景平台、游憩绿道、沿河栈道等城乡亲水设施;持续改善乡村河湖面貌,2026—2027年集中开展乡村河湖库治理管护攻坚行动,加强农村河湖水系治理,基本消除河湖类型农村黑臭水体,2027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系统推进白洋淀上游重点区域水环境治理,2025年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2030年幸福河湖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推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方案》强调,推进滨水经济多元融合发展,打造以河湖水系为依托的绿色产业链、生态农业带、优质服务业,发展多元滨水产业,培育特色水经济品牌。合理利用河湖水域资源和秀美亲水环境,打造多元消费新场景。探索建立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水利特色鲜明、各地因地制宜、社会各界参与的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保护传承弘扬河湖文化。《方案》要求,加强河湖文化保护传承,梳理水文化、水系变迁和河湖治理脉络,做好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打造形式多样的河湖文化载体,将幸福河湖建设与文化旅游、科普研学、文创产品、文体赛事等相关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依托水利工程、水利风景区打造水情教育基地,结合实际建设各具特色的水文化展馆、主题公园、长廊等;加强河湖文化宣传教育,利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新媒体,讲好河湖故事。

提升河湖管护能力。《方案》强调,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广河湖物业化管护模式,有效增强河湖精细化管护能力。提升水库运行管理精准化、现代化水平,2026年完成西大洋、王快等水库矩阵管理省级试点建设。强化河湖智慧化管护,结合数字孪生建设,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系统,构建形成“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网,迭代升级市级河湖智慧管理应用平台,实现河湖智慧化管理和信息交互式共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