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10-30 09:25
□吴国成
这不仅是一个梦,更是一封迟到了9年的道歉信,也是潜意识中一场与母亲的珍贵相聚。
这是母亲离世9年来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走入我的梦境——她牵着我的手,在空旷而模糊的街道上寻找着什么。醒来后,那份被她牵引被她守护的温暖弥久不散,可我始终想不起,我们到底在找什么。
母亲的一生写满了艰辛。她只断断续续读过三年书,11岁那年外婆离世,她稚嫩的肩膀便扛起了照顾弟妹的重担。后来,她嫁给了父亲,原以为会是新的开始,却迎来了更多不易。
奶奶年轻时便独自带着父亲生活,在那种传统的婆媳关系中,奶奶对母亲总是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严苛与挑剔。那些细碎的折磨、无声的压迫像一根根看不见的针,深深扎进母亲的心里。更让她心寒的是,即便我们渐渐长大,却依然不自觉地站在奶奶一边,用“奶奶不易”“老人脾气本就如此”这样“懂事”的话作为掩饰,一次次将她的委屈封存。
我们从小就学会了体谅奶奶早年守寡、独自抚养儿子的艰辛,也懂得她性格中那些固执与敏感背后的成因,却始终没能真正看见母亲的苦。直到她生命的最后,她唯一的执着的愿望,竟是希望我们承认奶奶对她不好,希望奶奶能说一句道歉。这不是怨恨,而是一个女人一生渴望被理解的最后呐喊。
可我们只是反复肯定着她的善良、她的宽容、她的勤劳,我们用赞美包裹她的伤口,却始终不肯说出那句她最需要的话——“是的,你受委屈了,这不公平。”
母亲是带着遗憾离开的。
9年过去了,这个梦来得太迟。如今我才明白,梦里我们寻找的,或许正是她一生未能得到的公正,那个她等了半生的来自子女的真心认同。
我们在传统孝道观念的熏陶中长大,懂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却不知道有些伤害需要被承认才能化解。我们努力做孝顺的子女,却在不经意间对母亲进行了另一种形式的背叛——以孝之名的沉默。
如今走过半生,历经世事,我才真正理解了母亲当年的隐忍与不甘。那个11岁就失去母亲的女孩,一生都在寻找依靠,却始终未能如愿,梦中那条无尽的小巷或许正是她一生跋涉却始终无法走出的“公道”。病床前,我紧握她的手,却没有为她找到期盼的出口。
母亲,如果时光能重来,我不会再用“宽容”“善良”这样的话安慰你,我会握着你的手,看着你的眼睛说:“是的,你受委屈了,那不是你的错。”
梦中的寻找或许没有答案,但写下这些文字时我忽然懂得——母亲要的从来不是我们对奶奶的指责,而是她一生的付出与伤痛能被最重要的人看见和承认。
“母亲,对不起。”
这一次我不想再沉默,这份迟来的懂得希望能够穿越时空,抚平她眉间最后的那丝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