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远去的棉花匠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11-06 09:34

□桂孝树

过去在乡下,每年寒露一过,就是弹棉花匠人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家家户户新收的棉花除了卖给商家外,一部分留下来弹棉被,特别是家有女儿要出嫁或者儿子娶媳妇的,总是免不了弹上好几床。

“弹棉花匠木锤棒棒,吃块肉弹到兜,光吃饭弹面上……”说的是弹棉花匠到主人家弹棉被,如果主家有鱼肉招待就会将棉被弹得又柔软又好,如果仅仅白米饭招待,做事就不会很卖力。当然这些说法是针对小心眼的匠人,大都数匠人做事都是尽心尽力的,毕竟弹棉花是养家糊口的行当,谁也不希望自己的饭碗因名声不好被砸掉。每每想起这首儿时的歌谣,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弹棉花匠师傅弓着身子,用棒槌不停敲打牛筋做的弓弦,随着“梆梆、嗒嗒”的美妙声音响起,棉花随着弓弦的跳动四下翻飞,空中飞舞的细丝飘满了整个堂屋。

弹棉花匠在农村还是一种比较吃香的手艺,秋收后匠人们便挑着弹棉花的全部行头,走村串巷地上门为主家弹棉花。尽管工具不多,一张五六尺长的大弹弓和牵线杆、木槌、大圆木磨盘、篾条、棉线球等就是棉花匠人的全部家当。一旦被主家招上门,就把行李放下来,让主家把堂屋收拾好,并把吃饭坐的长凳子摆好,找来几扇表面比较平整的大门放在凳子上面,随后主家就把新棉花和旧棉被抱过来,放在门板上。这时候弹棉花匠就要开始弹棉花,只有将棉花弹活、丝缕理清才能拢成棉被形状。

弹棉花不仅是费力活也是个精细活,一天弹下来,腰酸背痛。弹棉花匠背起大弹弓,左手持弓,右手握弹花槌,双手灵活配合,弹槌起落,洁白的棉花絮上下翻飞,随风飘舞。等到旧棉花弹松一面后,放下弹弓,用几根竹篾条伸进整堆棉花的底下,将棉花翻过一面继续弹松,大约一上午时间一床新棉被便初具雏形。

午饭后,匠人稍作休息,便开始牵棉线。若是带了徒弟,这活多半会让徒弟来做,若无徒弟,便会请主家人搭手帮忙。匠人先将带车轴的棉线球固定在门板右前角,把线头穿进弹弓前端的铁环,随后腰悬弹弓,左手持弓,右手捏着线头,他对面的帮手则准备接应。

用弹弓把棉线传给帮手后,匠人则把弹弓往左一摆,手中又抓住棉线时,对方便掐断一根头,另抓住一头,配合默契,一根一根对角均匀地拉在棉花上。拉好右角又拉左角,再换位交叉拉线。

如此循环往复,一面拉完再拉一面。若逢婚嫁喜被,匠人还会用红线或被染红的棉花在被子中央铺出大大的“喜”字和寓意百年好合的图案,为新婚增添喜庆。

最后,匠人拿起圆木盘将棉被四下压结实,正反面来回不停地压,让棉被紧紧相连。经过这一番工夫,一床蓬松柔软而又结实韧性的新棉被便完成了。

如今很少见到手工弹棉被了,电动梳棉机取代了弹弓,电动磨盘也代替了纯手工的劳动。那一声声“弹棉花哎弹棉花,弹得棉花细又长。半斤棉弹成八两八,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则成了渐渐远去的记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