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王淑彦时间:2020-08-20 09:58
□王淑彦
七月中旬,我随省文联新媒体中心 “紫藤树下·阜平减贫”专题节目制作组到阜平采访,住在了阜平县西南角的夏庄乡的面盆村。那里秀美的山水和质朴的村民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驶进太行山
面盆村处在狭长的山谷之中,由6个自然村落组成。村域面积19.7平方公里,主村距县城40公里。村庄与石家庄市灵寿县、平山县,山西省五台县相邻。山高、石多、沟深,地处偏僻,资源匮乏,交通不便,是深度贫困村。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后,阜平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西阜高速转至沧榆高速的中巴车驶过西柏坡后,下起了大雨,雨刷不停地刮来刮去,人们感受到了路途的遥远。省扶贫办的工作队员刚来这里扶贫时,从石家庄到面盆村驱车需要5个小时。2005年全市文明生态村检查,从县城乘212吉普车出发到面盆村相邻的羊道村需要一天的时间。
在雨中疾驰两个小时后,汽车在天生桥下高速,雨下的小了。参观完骆驼湾、顾家台村,雨停了。山区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也许是老天要考验大家的意志,当队友们回到车上,穿过县城,从半山腰的高速行驶到山底下的县乡村道路上,雨又不停地下着。车向前行驶,路很平,没有颠簸的感觉。路两旁矗立着龙泉关社区、夏庄社区和一片片旧村整体改造的新民居,颠覆着同行者对深山区农村的印象。路旁的标牌告诉人们,已经进入到夏庄乡乡域了。经过了百崖村、口上村、菜池村、夏庄村、干石沟村、面盆等村庄,一个队友喊起来:“这里的人们热情啊,村名连起来叫百口菜、夏(下)干面,既好吃,又好记啊!”大家开怀大笑起来,夏庄的村子入脑入心了。除了这些老村名外,这里还有浪漫的景区名字——云花溪谷,让人充满了想象。过了“云花溪谷”景区的路牌不久,很快到了面盆村的民宿“云水涧澜”路边。一个古老与现代、古朴与浪漫交织的村庄呈现在面前。
二、小村庄一览
到面盆村已经是下午六点钟了。我惊叹,参观了两个村庄,在大雨中绕道穿行才用了两个来小时。当年来此检查的同志从县城出发40公里,还要用将近一天的时间往返。十几年的时间,这里发生着想象不到的变化。
面盆村的植被是垂直分布的,山下、山上被树木、灌木覆盖,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5%以上。山谷的平地上一排排苹果树、桃树、梨树密植有序,如士兵一般列队等候前来的宾客。在山坡地上,缓坡地带的核桃树上,枝条向上向侧面伸展着,果实挂满了枝头。一片片挺拔的白杨努力向上生长着,浅灰白色的树干光滑鲜亮。婆娑的柳树摇动着枝条,柔柔起舞,在雨水的滋润下晶莹透亮。就连路两旁的青蒿、艾蒿、黄蒿都挨挨挤挤地向着天,卯足了劲儿地生长,仿佛三军仪仗队在欢迎着人们。
面盆主村在狭长的山谷里依势而建,一座座民居建在了一座座巨石旁。改建后的房子黄墙黛瓦、棱角分明。云水涧澜的一处二层小楼、六处小套院儿与新民居相映成趣。小楼前有一个广场,广场的一侧是公路,公路下是哗啦啦的清澈溪流,溪流的旁边是一座座高山了。在广场的另一侧,有盖好的民居,还有两座坐好了根基的房台子,一个生长中的新农村矗立在了大山里。
同行的夏庄乡乡长李峰告诉笔者,面盆村由六个自然村组成。171户人家,504口人,耕地560亩。除主村民居改造提升保留外,其他自然村的128户,352人全部集中安置在夏庄社区了。队友们在名为山、水、云、天等房间,安排着住宿,有住儿时摇篮般吊床的,有躺进了静听泉鸣溪流的仙境小屋的,有仰望苍穹与云为伴的星空屋的,还有在屋内搭着帐篷的。打开窗前薄薄的绿纱,让绿树青山走进自己的心房,清风作伴,慢慢进入梦乡。
三、初访香炉石
在队友们安排住宿的时候,省文联副主席方竹学,《当代人》主编郭文岭特别想去了解一下面盆村的前世今生。于是我们前往离主村最近的小自然村香炉石村,寻找古老村落的过往。乡长告诉我们,没准儿能遇到村里的人。抗击疫情以来,有的村民从夏庄社区返回到村里来了,他们想念老家,总也忍不住寻找过去时光。
在蜿蜒的水泥村道上行驶,向前行的方向望去,群山环绕,一座老虎一样的山峰横亘在面前,挡住了视线,老远望去好像一切都被屏蔽了,无路可走的样子。要不是前行的水泥路转着弯儿地钻进一座座山,你不会想到里面的世界还很大呢。山套着山,沟连着沟,不经意间,树木背后还藏着三五户、十来户组成的一个个小村子。
到香炉石村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天色有些暗,汽车在一座高台的民房前停了下来。一行五人拾级而上。看到了一侧猪圈里还有300来斤重的白猪。郭主编兴奋地喊着,“有人,有猪就有人呢,咱往院里走走吧。”我们开玩笑说,“您怎么知道的?”她笑答,“宝盖下面一头猪,是啥字呀?家啊!”大家开心地笑了。
我们爬上偏坡,走到一个没有围墙的院落。这个院子有东北房四间。它的左手是山根,房子背后是一片树林,右手是偏坡的过道,房子的对侧是从地下垒上来的高台。院子里铺着石板,平整好走,穿着高跟鞋也无妨碍。在院子的左手角上,一座盛玉米的长方形粮囤子,上边还盖了石棉瓦,四周是用荆条分层编织的花格,看上去很美。虽然里面是空的,但能想象里面装满了黄澄澄玉米的景象。离玉米囤不远处有个灶台,灶台四面是空的。四个角上竖起了柱子,上面也搭着石棉瓦。这是开放的厨房,一边儿是灶台,另一边儿是餐桌,上面摆放着锅碗瓢盆等餐具。
女主人看上去有60来岁,齐耳短发。穿一件枣红底,灰黑色野棉花图案的加厚褂子,正准备落座就餐。她看到我们走进来,主动打着招呼,微笑着说,“来啦,欢迎你们。一块儿吃饭吧!”她热情地邀请着,从锅里取出个大包子,切了两刀,包子被切成了四瓣儿,白白的皮儿,绿绿的馅儿,香味迅速向四周扩散着,刺激着我的味蕾,挑起我的食欲。好像找到了久违的母亲的味道。男主人在餐台前自斟自饮,看上去70多岁,身体硬朗,不胖不瘦。穿着发旧的蓝色夹克,头戴着一顶蓝色的帽子,颧骨微高,鼻梁高挺,一双大眼睛很有神采。他抿抿嘴,对着两位男士说,“坐下来喝一口吧。”方副主席拿起酒瓶端详着,夸赞说:“不错啊,好酒”,男主人咯咯地笑了起来,“天天喝,不贵,三十来块钱一瓶,一顿一盅,好日子啦。”一脸得意的表情。“老先生高寿了?”方副主席问,男主人回答:“85岁了!”他边说边打着手势。女主人接过话说,“我都76岁了,来这个院子里住了50多年啦。”我们有些惊讶!
环顾四周,群山作伴,满目苍翠,小鸟啾啾鸣叫,小溪潺潺和音。院子里的指甲花,倒挂金钟,粉色的蜀葵花,波斯菊花竞相开放着,给主人送来了芳香,好像挽留着主人,不要离开这块生长的土地。又仿佛给游人们介绍房子将被拆除了,他们的美丽将藏进森林里。
女主人带我们走进屋内,电视里播放着华春莹答记者问。她随口说:“你们年轻人可得好好干,给咱们国家争口气!”我们几个惊奇地听着。没想到这深山老林里的老人家在关心着国家大事,教育着年轻的来者。从镜框里看到了两位老人和儿女的合影。经主人同意后,我们把相框拿下来,取出几张进行翻拍。在相片儿后的衬纸上,发现了几张发给刘秉林的奖状。一张是1964年中共阜平县委、阜平县政府奖给护林模范的,另一张是上世纪70年代奖给先进工作者的。我们一行几人肃然起敬。抬头又看到了贴在墙上的2008年汶川地震时,刘秉林交的特殊党费纪念奖状,我们再一次被感动。
到院子里,我们开始询问老人关于奖状的事儿。刘秉林老人说那是过去的事儿啦,不值一提。现在政策好啊,老百姓都告别了贫困,家家住上了楼房。他拉开了话匣子。“别看我老了,党的政策都装在我心上。”他笑了起来,用手指着胸口。临走的时候,他们老俩送我们出来,指着一侧猪圈里的猪说,“这是村里的最后一头猪了。我们这儿要变成自然保护区,要搞旅游,要支持雄安新区建设,要让洁净的水流入雄安,可不能污染白洋淀啊。党对我们这么好,我们得听党的话。”一个农村老支书掏心窝子的话,感动着来访者。临走的时候,我们祝老人家身体健康,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得好好活着,我们还想活到2035年,看看到时候是啥样儿呢。”
四、游子的乡愁
在主村的街道上闲逛,信步来到了一户人家,女主人正在收拾刚刚收回来的土豆儿。土豆有长长的,还有圆圆的,有大的,还有小的,长得不是很均匀。她告诉我,自家种的土豆不施化肥,无公害,绿色的。家里的平地被流转出去了,每年收租金,结果后要五五分红,房子也翻盖成新的了。儿子在城里当焊工,儿媳也在上班,供一个孩子上大学。一个女儿在北京结婚了,过得挺好。还有一个女儿在超市上班。日子舒坦了,不愁吃不愁住,干点儿农活儿,活动一下筋骨,乐呵乐呵。
在我们俩说话的时候,走过来一位退休干部模样的人。女主人跟他打招呼,“你没找吗,房子就这么拆了?”他说了一句“不找了,给大家做活动场地吧。”我和来者攀谈起来,他说他姓杜,从县直部门退休十年了。祖上在这里买了块地方,盖了几间房。年久失修,房子破损了,旧村改造时拆了,做了乡亲们活动的场所。我问:“您今天回来转转吗?”他说:“清明节,气候干燥,不允许烧纸。现在天热了,回老家到父母坟前看望一下,也回来凉快凉快。”我问:“你家的房子旧址离这儿远吗?”他顺手一指,就是村中央的那个高台。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他的夫人正领着两个女儿在台基边上踱步呢。我向他们走去,和他们一家聊起天来。他们全家很喜欢这个地方,在这里赏花、漫步。前些年,路不好走,回来的少,现在回来方便了,时常回这里看看,时间长了,好想这里。
以前的农村是村里的人想方设法出来,想尽一切办法把农业户口变成非农业户口。一说某某是非农业,人们会投去羡慕的眼光。而城里的人是不愿意回农村的,当年的农村是与落后、贫穷等词汇联系在一起的。如今的农村,孩子们外出打工,挣了钱还要回乡创业,农村又成了寄托大家希望、实现各自想法的地方。村民们进了社区,和城里人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享受着自然的空间,喝着甘甜的矿泉水,吃着新鲜的粮食和果蔬,让城里人羡慕。
空气好,水甘甜,城里人又喜欢上农村了。于是,就有了驴友,自驾游,来享受田园生活,享受自然乐趣,享受民俗文化。尽享静卧时的星光灿烂,静听小溪流瀑的美妙乐章。有首歌唱:“其实我不想走,其实我想留。”来的客人是如此,在这里久居的人也是如此。那份幸福的味道,写在了脸上,甜在了心里。
五、面盆村记忆
走向面盆村的路上,大家谈论着村庄名称的由来,进行着各种猜测。面盆村和和面有啥关系呢?
在“云水涧澜”的二层楼前,有一座巨石从地下拱上来。在石头的顶部有一圆圆的水坑,中心点上还接了个水喷头,水坑周围有明显的人工凿痕,村名显然不能因它而来。我们向当地村民求证,从石家庄返乡创业的小伙子胡江鑫,领着我们去看村东头的、开放式的院子里的长形花岗岩石头。石头的形状有点像元宝,一头大一头小,只不过中间不是鼓起来的,是凹下去的一个坑,这个坑里存着一盆水,形状如盆。相传祖辈们用石头舂米、和面,久而久之,这个村庄就叫面盆村了。“谁是这起名的人呢?谁是第一批舂米和面的人呢?他们的后人们怎么样了呢?”我自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