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0-11-11 09:47
高新区大马坊乡道口村,原本是一个两委班子不健全、一条水泥路都没有的后进村。短短几年时间,道口村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村里的水泥路修了一条又一条,乡亲家的小楼盖了一座又一座,村民收入也是涨了一年又一年,成为了周边村庄眼中的榜样和先进。道口村是如何打赢这场由“后进村”到“小康村”的翻身仗呢?
壮大特色产业,完善相关配套
2012年,道口村两委班子健全之后,班子成员迅速进入角色,积极谋划民生事业。2015年换届又实现了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新的两委班子更加年轻、团结、有干劲,带领村民对村庄建设进行了系统规划,完成了修路扩路、打井、建设果品市场等一系列村民们交口称赞的实事好事,带领村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快车道。
由于地处一亩泉水源地保护区,耕地全部为基本农田,没有发展企业,村集体也没有任何收入来源,道口村一直以来都是典型的经济薄弱村。面对这种情况,村民迫切希望两委班子能够带领大家找到一条勤劳致富的小康之路。于是,村两委向乡政府寻求帮助,乡里高度重视,书记、乡长多次嘱咐包村干部尽快帮助道口村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包村干部通过调研发现,道口村85%以上的村民以种植果树为生,果树种植面积达800多亩,其中桃树面积达到520亩,草莓种植面积200亩。根据现有产业优势,工作队帮助该村确定了发展林果生产,走无公害果品特色产业之路。在此基础上,走观光农业加农家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现代化城郊农业之路。
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为基础,成立了果品专业合作社,为果农提供技术、农资、销售一条龙服务。聘请河北农业大学林果专业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种植技术培训,不少果农成了“技术把式”“土专家”。
村支书李振涛无偿拿出自家8亩土地并多方筹资,在北三环北侧建立了一个小型果品批发市场,改变了以往道口村及周边果农到市里卖桃价格低、不方便的尴尬境况。现在每年7-9月,全国各地的果商都会过来收购,村民在自家村口就能将新鲜桃子卖一个好价钱。据统计,果品市场的年成交额约为600万元。
解决村里因地下管道老化和水井不足造成的浇地难问题。包村干部多方协调资金,取得了高新区管委会的支持和帮助。包村干部和两委干部一起到田间实地测量、施工,加班加点更换了全部地下管道,保证果园灌溉顺利进行。
在区、乡、村的共同努力下,道口村依靠特色产业摆脱了贫困。现在全村年产鲜桃2000吨、草莓500吨,平均每亩收入约80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加强基础建设,优化人居环境
分期分批硬化全村道路。为促进道口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乡政府和村两委委托市规划设计院为道口村编制了村庄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两个规划,多方筹措资金100多万元,于2012年完成了村里主干道的硬化工程,2015年完成了支路的硬化工程。如今,全村所有道路都完成了亮化和绿化。
通过“一事一议”等途径逐步完善村内各项设施。多年来,该村饮用水与灌溉用水共用一口80米深的浅水井,水质得不到保障,农忙时节饮用水供应不足,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在村两委的协调下,打井队历时1个月,新打一眼300米深的饮用水井。之后,小学操场硬化、农家书屋、休闲健身广场、村级卫生室建设等工作又陆续完成,并通过区级验收。2019年建成集办公、会议、文娱于一体的村两委办公楼。
开展村容村貌整治行动。出动铲车、农用车、劳动用工,清理坑塘、死角等地的垃圾,为村里安装路灯、修建绿化带。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对违规建筑进行彻底拆除,有效地打击了私搭乱建行为。环境卫生整治完成后,村两委安排专人负责督查维护,建立长效机制,避免乱堆乱放反弹,为建设新型生态文明村奠定基础。
在百姓生活改善的基础上,村两委班子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继续追求更高质量的小康。群众工作站驻村后,除逐户走访调研外,还定期不定期进行矛盾纠纷排查,确保道口村和谐稳定。响应上级移风易俗的号召,成立了道口村“红白理事会”,倡导文明礼仪,抵制大操大办,带领村民逐步摒弃旧观念、养成新风俗。为了让村民更有安全感,完善了监控系统,成立了一支由退役士兵为主的巡逻小队,负责全村的治安巡逻工作。为了提高医疗卫生水平,联系大马坊卫生院为全村居民进行免费体检,积极完善村级卫生室建设;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村干部还组织志愿者挨家挨户为乡亲们消毒。
高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