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烈士英名永驻村庄

来源:作者:时间:2020-11-13 09:21



□本报记者 杨虎

沿着易县紫荆关镇长城脚下曲曲折折的山路,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君玉村。

“这是一个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村。”易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英华介绍说。蜿蜒曲折的长城,见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见证了李君玉、康翰文两位烈士的舍身取义。

初秋时节的君玉村,空气清新,人勤物丰。村口山脚下的棵棵树木苍翠挺拔。怀着敬意,记者一行来到了君玉村党支部,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夺目。

问起村名的来历,君玉村党支部书记韩树国心情激动,向记者娓娓讲起了那段逝去的岁月:“我们村原名东沟村,现名君玉村。要说村名来历,还得要从李君玉、康翰文二先烈说起。”

李君玉1915年生于易县南管头村,1931年考入易县省立第八中学,这一年他结识了康翰文。康翰文是易县远台村人,1930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在地下党领导下,保定城乡迅速掀起了抗日热潮。康翰文因为参加罢课、张贴标语、组织演说等进步活动被学校开除,便回到第八中学继续读书。两个热血青年相识后,在康翰文的介绍下,李君玉也秘密加入党组织,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李君玉和康翰文的进步思想影响下,易县八中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对侵略、反不抵抗、反购买日货的“三反”活动。他们组织进步学生学习《新青年》《前哨》和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进步书刊,宣传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到其他学校演讲,投身救国救亡运动。1933年5月1日,李君玉、康翰文组织易县八中、第一高小的教师和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号召人们做有志气的中国人,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

1938年,聂荣臻率八路军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五台山创办军政学校,从各地招收学员。李君玉得知消息后,邀康翰文一起到五台山军政学校,系统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斗争知识。一年后,二人同时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易县县委工作。在县委的领导下,李君玉、康翰文深入乡村,组织农民开展以抗日为中心的减租减息运动。根据当时抗战形势的需要,1940年7月,易县以易涞公路为界划分为易县、龙华(1946年又合并为易县)两个县,同属冀西一地委领导。为补充干部,李君玉和康翰文同时被调往龙华县,分别任教育科科长和公安局副局长。1941年7月李君玉改任民政科科长。自此,康翰文夜以继日地奔波在镇压敌特的第一线,而李君玉则在民政科所在地孔格庄、东沟废寝忘食地做群众工作。1941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加紧实施“强化治安”和“三光”政策,不断对我根据地进行扫荡,加之旱灾严重,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李君玉带领群众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配合敌后武工队在日军活动猖獗的紫荆关一带袭扰敌人,并冒险深入被敌人“蚕食”的地区做伪政权的改造工作,为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敌斗争做出了杰出贡献。

1942年3月6日,地委组织“打击敌特和抚恤阵亡将士”会议。接到通知后,李君玉和康翰文再次相聚,决定一起赴阜平开会。当时,日本鬼子在紫荆关驻有重兵,封锁严密,为顺利通过封锁线,只得夜间行动。龙华县委派公安局警卫队护送,并通知沿线各村党组织确保他们的安全。当他们越过敌军封锁线后已天色微明,绕小路行至大盘石村口时,突遇鬼子的“扫荡”部队。为确保随身携带的文件不落入敌手,康翰文命令警卫队将鬼子引走,自己和李君玉边打便往西撤。谁知鬼子兵力众多,也兵分两路,一路追赶下来。来到玉山铺时,康翰文不幸腿部中弹,他让李君玉先走,自己负责掩护。

李君玉怎肯丢下战友不管?二人便潜伏在一处水沟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烧毁文件。激战中李君玉头部中弹,生命垂危。急切中,康翰文把剩余的文件塞入冰窟窿,撕毁边区票。敌人冲上来,康翰文将剩下的最后一颗子弹射进了自己的头颅,壮烈牺牲。奄奄一息的李君玉被敌人残忍地砸烂了头部。

说到此处,韩树国的眼睛湿润了……为纪念两位宁死不屈的烈士,人们将李君玉生活和战斗过的东沟村命名为君玉村。君玉村村名的来历,镌刻着后人对英勇捐躯的先烈志士深切而永久的怀念。

如今的君玉村,乡亲们传承烈士精神,发展旅游、农家院、特色种植,生活一天比一天红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