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求是网作者:是说新语时间:2021-01-21 21:20
2018年5月,复旦大学将陈望道故居改造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该校一批青年教师和学生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面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开展宣讲活动。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他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图为志愿服务队队员(中)在为观众讲解。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听着志愿者们声情并茂、入情入理的讲述,仿佛回到了百年前那段风雨如晦、激情燃烧的岁月。彼时的中国,受尽列强凌辱、濒临危亡,犹如孤海扁舟,“上有风雨之摧淋,下有狂涛之荡激”。
如何救民于水火,挽民族之沉沦,扶大厦之将倾,建崭新之国家?这是自1840年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探寻。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次次轰轰烈烈的维新求变,祛除不了颓废衰败的病根,未能改变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命运。
洪流滚滚、百折不挠。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使处于迷茫中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他们急需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在《民国日报》社经理邵力子等人的力荐下,一位青年被确定为《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版译者,并被推向历史的前台。这位青年,就是陈望道。
已具备较高中文文学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且精通日语的陈望道,当得知自己承担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任务后,激动之余倍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为专心致志做好翻译工作,1920年早春,陈望道携带此书英译本和日译本秘密回到家乡浙江义乌的分水塘村。
这是陈望道写给郑振乾的信件(资料照片),他在信中写道:“你们要知道我的遭遇,遭遇就是反动派在那白色恐怖时期常把‘共产党宣言’当作我的头衔……要你怕,要你不敢动。不过我这人是不大知道怕的。” 新华社发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生动地讲述了陈望道当时翻译时的场景:
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完成了译稿。当年8月,一本封面印有红底马克思肖像、上端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正式出版。此书一经问世,立即受到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竞相购买、争相阅读,反响极为强烈,初版印了千余本很快销售一空。到1926年5月,已重印达17版之多。
2020年6月24日,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人们在参观“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纪念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100周年主题展”。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许多革命青年一旦尝过了“真理的味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便从未改变。从《共产党宣言》中汲取信仰之力,为共产主义事业义无反顾、奋斗终身,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共同选择。
1939年底,毛泽东同志对一位刚调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
邓小平同志也说过:“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受《共产党宣言》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我们党的第一部党纲就是按照《共产党宣言》精神制定的。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百年沧桑,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带领中国人民一路乘风破浪,完成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历史作证!
记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