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作者:时间:2021-03-01 09:51
日前,一位在海外漂泊近百年的“游子”——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在2月12日除夕夜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全国人民共庆团圆。
这“回家”一幕令人动容。
镜头定格在佛首上,肉髻低平,脸庞圆润,新月眉,高鼻梁,薄嘴唇,双目微闭,嘴唇微抿,笑意盈盈,看上去庄严而温暖。
新年钟声敲响,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于灏仍兴奋得难以入眠。他在这里已工作24年,终于等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到祖国的天龙山石窟流失造像。
天龙山石窟距离山西省太原市市区30多公里,东魏大丞相高欢、北齐文宣帝高洋曾在此修建避暑宫、开凿石窟、兴建寺院。天龙山石窟始凿于北朝东魏时期,历经北齐、隋、唐等不同时期开凿,现存洞窟25个,造像500余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20世纪20年代,在日本文物古董商山中商会等的驱动下,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绝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国外。
这次回归的佛首就是其中之一。佛首长33.7厘米、宽30.4厘米、高44.5厘米、重55.5公斤。专家认为,它源自天龙山第八窟北壁佛龛内佛像,应在1924年前后被盗。
第八窟是天龙山石窟唯一的隋代石窟。根据窟前壁《石室铭》记载,此窟于隋开皇四年,由当时驻守晋阳(今太原)的杨广为其父母祈求功德开凿。造像上承南北朝之风格,下启唐代丰盈秀腴之先声,是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的重要实例。
近年来,各级政府、文物部门在加大石窟保护的同时,积极找寻流失海外的“游子”。2015至2017年,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全面实施了石窟抢险加固保护工程,有效地排除了险情。2018年起,太原市政府组织实施了“天龙山景区提质工程项目”,周边环境和基础服务设施都得到极大提升。目前,当地正在开展天龙山石窟赋存岩体破碎带的加固保护工程。
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在市文物局的领导下,从2014年起历时6年,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合作,采集到100余件天龙山流失造像的三维数据,实现11个主要洞窟的专业数字复原,让流失文物与原始环境全方位虚拟合体。
为全面展示天龙山石窟艺术,当地计划让数字复原展一边在国内外巡展,一边在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内永久展出。
目前,回到祖国的这件佛首正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与观众见面,展期持续到3月14日。国家文物局表示,会践行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国际共识,在具备安全条件下,将佛首送回天龙山石窟。
家乡父老对它的归来翘首以盼。
据悉,太原市文物局已初步拿出方案,佛首回归后将在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进行保存和展示,待条件成熟时跟随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一起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