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2-08-30 10:45
保定晚报讯(记者赵玥 实习生郭锦雯)当天下单,只需两三天的时间,来自天南海北的货物就能够到达消费者的手中——便捷迅速是让许多人使用网购,爱上网购的理由之一。而最近一段时间,“预售”成为电商平台的新花样,预售时间也从最开始的7天,延长到15天、45天。“超长预售”受到许多电商平台消费者的诟病。
“预售”商品渐成电商常态
“预售四五十天,顾客下单才去现种棉花吗?”“顾客才不是‘上帝’,卖家是。”……看着网友们对预售商品等待过久的吐槽,市民蒋女士被“气乐了”,“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大家都对‘超长预售’很反感。”上个月,她为计划许久的海岛游准备的沙滩裙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还没发货,“问就是‘设计师款量少货精,到货将第一时间发货,请耐心等待’。”最终,蒋女士还是受不了选择了退货,“因为我都从海边玩回来了。”
喜欢网购的小夏也深受电商预售的困扰。前阵子,她在电商平台上为朋友购买了一份生日礼物,等了很久都没有发货的消息,仔细看才发现这款产品是店铺内的“预售款”。“原本都计划好时间的,现在只能当作迟到的祝福了。”这不是她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此,小夏很无奈:“平台预售动辄三四十天,不仅惹人烦心,也是真耽误事。”
记者查看相关信息了解到,预售是指产品尚未正式进入市场前的销售行为,原本适用于一些制作繁杂的商品或首发上市的新品,如今普通商品也“争相模仿”,尤其一些“网红服装”店铺更是开启超长预售模式,从原先的7天、12天,到一个月、45天……就是不发货,徒留消费者进退两难。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网购经验的资深“剁手族”,蒋女士记得几年前预售现象并不多见,“像鞋服这类快消品,基本都是拍下三天内发货。”而这种高效网购模式却在近几年愈发逆转,“鞋服饰品领域属于‘重灾区’,上新期现货极少,有的商家在商品选项里注明预售期,有的则直接写在标题上,消费者不留神很容易漏看。”
预售“套路”或“触法”
电商预售原本是商家提前了解商品市场以规避库存积压风险的一种销售方式,却被部分商家拿来当作逃避责任,规避风险的“新套路”:商家刻意拖延发货、随意更改发货时间,将其中的库存成本与时间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很多人不能理解。“买来秋天穿的衣服,现在都要冬天了!”“预售应该在网购中消失!”诸如此类的“吐槽”在各大社交平台屡见不鲜,更有消费者声称,希望一起“抵制预售”。
除了漫长的等待,还有退货维权难等问题。有网友表示:“商家标明的预售时间太长,但只要在这期间内,消费者也不能申请补偿,只能等待”。更有甚者,在预售基础上设置“霸王条款”,预售商品不退换、预付金不退、不接受中差评……如此种种,令消费者直呼:“花钱买罪受”。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不得采用谎称现货、虚构预订、虚假抢购等方式进行虚假营销”;《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2020修订)》规定,未按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这意味着,商家预售商品时,应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相关专家告诉广大消费者:“消费者在订购预售商品时,即已与商家达成网络购物合同,商家应当按照约定如期发货,反复更改发货日期、无故取消订单都属于违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