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书香、博物、画卷、琴声,在这里,市民找到自己的诗和远方

“新四馆”:文化绚烂落地,点亮现代化品质生活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2-09-20 09:38


市图书馆里,孩子们在认真看书。                刘向真 摄

市美术馆“喜迎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绽放新颜值·跑出加速度”书法美术摄影展。  李萌 摄

市图书馆。                                     李萌 摄

孩子们在群艺馆排练室学评剧。         赵惠英 摄

市民在市群艺馆里排练戏剧。                       刘向真 摄

读者在市图书馆自助借还设备前借书。       李萌 摄

市群艺馆专场演出。  市群艺馆供图

□保定晚报记者 刘向真 李萌

周末的清晨,杨环夫妻在孩子的催促声中出了门,沿着七一路一路向东,保定市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同在一站。

杨环一家是这里的常客,从孩子启蒙到如今6岁,从旧馆到新馆,每展必看,至少每隔一周必打卡。“对于孩子来说,逛逛展馆,对他的心灵是一种滋养。特别是如今规模一流的新馆,是最快、最便捷了解历史、学习文化、培养趣味的地方。”

而一年来,家住市图书馆附近的杨环一家,更是把其看做自家的“书房”,每天亲子阅读一小时更是生活的标配。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像杨环一样的很多市民深切地感受到,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幸福获得感,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优化和上档升级。2021年6月25日,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全新开馆,保定悠久的历史厚度在“新四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融合了城市的温度,更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

市图书馆:科技赋能“送”书到身边

图书馆新馆开馆,看环境为之一变。

市民严女士是图书馆的忠实拥趸,8月30日,她到图书馆还书。用她的话说,去年夏天初进新馆,令人耳目一新:“宽敞明亮、类别清晰的馆内环境,借书还书的科技加持,WIFI、热水等软服务举措,比原来的旧馆好多了,我也去过国内其他城市的一些图书馆,可以说咱们的图书馆现在从硬件到软件绝对是跟上趟儿的。”

原址改造提升后的图书馆,合并原来博物馆使用部分,面积从原来的7900平方米扩大到12000平方米。加装了电梯、中央空调、新风系统、无线网络,为读者提供更加舒适休闲学习空间。完善了消防安防系统,更加保障使用安全,新建标准化古籍库房,使珍贵的古籍图书有了更好的保存环境。

通过空间再造,市图书馆的服务更加多元,不仅仅提供馆内图书、报刊的阅览和借阅服务,电脑端、移动端的数字服务也是重要内容。不仅能看书读报自习,也可以听书朗读看展览,参与内容丰富的讲座活动。在儿童馆内更有家长和孩子方便交流的亲子阅读、训练少儿动手能力的手工坊、培养孩子传统文化兴趣的互动空间。

日前记者在图书馆看到,在自助借还设备前,读者就能很方便完成图书的借还。同时,这样的设备还能实现查询、办证等功能,较以往人工借还提高了效率,让读者有更加多样和个性化的选择。此外,市图书馆丰富了阅读打开方式,引进电子图书、音频听书、视频影像等数字资源,读者不仅在馆内借助数字显示终端设备,还可以用手机等移动端的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平台随时享用数字资源,服务人群覆盖少儿、成人、老年人等各年龄阶层,使曾经单一的阅读服务图书馆转变为集藏、借、阅、咨、视、听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综合场馆。

此外,市图书馆还与社区合作,把图书馆“搬”到了小区——今年4月份,4家社区图书馆开馆,假日山水华庭、假日雅典城、国宅华府南院、东院四个小区的居民走到楼下,就能方便借阅最新图书。随后,假日丽城德园社区、世纪华庭社区、国宅华园社区的三个社区图书馆也陆续投入使用。

假日山水华庭的居民张先生对记者说:“这个暑假,可看出社区图书馆的好了,孩子有时候去那儿一待就是半天,我也经常去那儿借书,借书还书还能用手机操作呢。”

为了便民惠民,市图书馆还推出一系列举措:实行读者证免押金新政策,让读者享受到真正的实惠;增加每张图书证借阅册数,让读者享受到更大力度的免费公共文化服务;延长开放时间,为更多学生和市民提供清凉舒适的学习场所……

品质生活,书香正四溢。

市博物馆:“云端”服务带您沉浸看展

九月的秋天,抬头尽是“保定蓝”。

9月12日,走进保定市博物馆,熙熙攘攘看展的人群中,几位外国友人被眼前“呆萌”的铜马深深吸引,试着扫描旁边的二维码,登录博物馆智能电子讲解平台,一键“走进”千年记忆,便能“探索真相”:这匹铜马1981年出土于徐水防陵2号墓,是目前河北省内发现的体型最大的青铜马,重约51千克,造型精美,富有动感,实属罕见,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破解”完眼前的铜马,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听讲解、看文物风采,真方便!”

据了解,市博物馆展陈总面积5530平方米,设有基本陈列展厅4个、临时展厅2个、精品文物展厅1个、科技互动厅1个。为全方位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市博物馆还采用AR、VR、全息影像、幻影成像等现代科技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几个小朋友驻足于原始部落场景复原的大屏幕前,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听!狼的叫声”“原来古代人是这么捕鱼的”……满满的科技元素为小观众们带来视听十足的文化盛宴。记者采访到一位正在看展的小学生:“暑假期间,我一直在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今天和同学一起来到咱们市博物馆,好多文物让我们眼前一亮,尤其是AR、动画可以让文物‘动起来’,是一次非常震撼的体验。”

目前,市博物馆展出文物300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20余件/套,包括国家一级文物三件:东汉铜马、战国虎形金饰件、宋白釉印花龙纹盘。

“为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馆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团体预约制度及义务讲解制度,实现预约流程规范化、义务讲解常态。截至目前,我馆接待观众28万人次,免费讲解接待团体150余次,其中青少年儿童团体70余次。我馆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小小讲解员’活动、亲子研学活动等,拉进群众与文物的距离,激发年轻一代对文物的兴趣。”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

品古城,享生活,感美学,赏艺术。走进保定市博物馆,让我们和有厚度、有温度的保定相遇。

市美术馆:家门口的诗意栖居

品味惬意的时光,感受艺术的纯粹。喝咖啡,看展览,淘文创市集……在家门口,就能感受被文艺气息围绕的慢生活。

走进位于保定市博物馆三楼,明亮开阔的市美术馆,一束束柔和的灯光“打”在展品上,真实且生动。

“山水秘境、乡间田野、浪漫花海……置身其中,有一步一景处处皆景的惊艳,有众多不一样的‘新体验’。”一家老小挨个儿在展品前停留许久,发出感慨。

据了解,市美术馆面积约2800平方米,内设A、B、C三个展厅和一个文创书吧功能区。

“我馆不定期开展艺术家讲堂活动,并联合多所学校建立校外学习基地,举办儿童相关的艺术活动,丰富孩子课外生活,助力保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市美术馆馆长姚晓君介绍。

“妈妈,您看,是我的作品。”一个小女孩激动地拉着妈妈的手,走到自己的作品前。在“喜迎二十大·童心绘祖国”主题绘画展品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着自己心中热爱的城市、向往的生活。观展的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据介绍,《“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党史学习教育电影海报展》《“创享动漫 乐享品质保定”2022年动漫作品展》等,这些都是该馆具有代表性的精彩作品展,让参观者感悟书画魅力,品味光影之美。

为满足广大群众的数字化需求,增添观展的丰富性与互动性,市美术馆还设置了电子显示屏、触摸屏、投影仪;建立“云上美术馆”,观众可以随时在手机等电子设备上观看艺术展览。

周末时光,不妨静静地看场展,放慢脚步,邂逅艺术,收获不一样的诗意生活。

市群艺馆:艺术课堂让群众过足文艺“瘾”

绕过博物馆向里,便是群艺馆。改造提升后的保定市群艺馆已达到国家一级文化馆的标准。在这里,群星小剧场、多功能厅、排练厅、培训教室等高标准场馆设施一应俱全,最大限度地为我市广大文艺爱好者满足文化需求。

咿咿呀呀的唱腔,富有韵味的节奏,当日下午,群艺馆的一排练室里,在该馆专业评剧教师、评剧新派传承人赵惠英的指导下,四名来自河北小学的学生一板一眼地练习着正云手、反云手、兰花指等基本功。“从这些动作中,我充分感受到了我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学员王云辰熙练习时间不长,却已深深爱上了评剧。

赵惠英告诉记者,在近些年群艺馆组织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她在河北小学、联盟西路小学先后选拔了八十多个同王云辰熙一样充满热情的评剧苗子,教授其戏曲课程。“非遗走近学生,激发了兴趣和爱好,推动了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很有意义。”

除了评剧等戏曲外,还有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棋艺、武术、茶艺……近些年来,群艺馆的排练室里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艺术培训课,且全部免费开放。

记者看到,馆内还有诸多“打卡点”深受观光客喜爱。在全省一流的数字文化服务体验中心,数个电子大屏均供市民了解文化知识、进行互动游戏,还有成语争锋、数字文化长廊、书法桌、围棋桌、3D影院、点唱吧等,多达13个种类22台艺术体验设备,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体验环境。

疫情期间,云上的馆舍服务比以往更丰富。馆长王简表示:“我们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以信息、网络、数字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积极推进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希望广大群众在家也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服务。”

据她介绍,文化云已实现应用,目前该馆文化云线上课程已达到11538课时,慕课数据容量达到992.058G,还可以实时回放观看该馆举办过的线上直播演出。记者随即打开群艺馆微信公众号进入云平台,满满都是“知识点”,各类文化资讯、培训班信息、舞台演出信息让人应接不暇,且能供人随时随地线上评论互动、报名参与。

“线上线下”联动,自新馆开馆以来,通过现场参与活动的文化志愿者和观众、通过直录播观看活动的群众达600万余人。而培训系列课程诸如戏曲专题“名师名课”、线上“春雨课堂”、集训“文艺客厅”等,已然成为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有影响、有人气的金名片。

文化保定,由此可见一斑。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恰解开了品质城市的“幸福密码”。

新时代,新保定,新文化。如今,“新四馆”如同“流量大咖”受人追捧,“看展”成为了全民日常,文化也因此滋养了更多的生活、塑造了更多的人格。

“新四馆”的活力迸发,是保定践行文化惠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缩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提升,不断走进百姓身边,正成为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精彩注脚之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