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4-16 21:08
▢马跃峰
最初知道剪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舅舅家,当时表姐正在安国中学读高中。我暑假去舅舅家玩耍,看见两大本“剪贴画”,凑近细瞧,才发现这些“画”竟是从报刊上剪下的一篇篇文章。难怪人们把发表的小文章戏称为“豆腐块”,一看这些剪下来贴在纸上的篇目就明白了。表姐读的是文科班,她告诉我说这叫剪报,这两大本全是她从报刊上剪下的作文素材。读着这些精心裁剪的文字,我既羡慕又崇拜,如今我爱好写作或许与读了这些剪报有关吧。
剪报宛如岁月拾贝,是在浩瀚的文字海洋中精心挑选出璀璨珍宝。剪报是知识的拼图,每一块碎片都承载着思想的火花与情感的温度。正如培根所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剪报便是一种独特的笔记方式,让我们在阅读中不断积累与成长。
表姐说,平日阅读报纸、杂志时,常常会邂逅许多令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优美的语言段落或生动的图片,然而,时间一久,当需要用到它们时却难再寻觅到。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许多人便有意识地开始剪报。
听此一说,我对剪报顿时产生了浓厚兴趣。但那时的报纸除了机关厂矿有外,只能自费订阅。因条件所限,数年之后我才开启自己的剪报生涯。
真正入门方才察觉,剪报真的是动手动脑又走心,需要考量内容是否深得“我”心,还得瞧瞧背面是否有更为重要的内容,毕竟背面是要贴在纸上的。剪报通常需要耐心等待,就算是发现了心仪的内容,也得耐心等别人读完方可剪下。剪报如同一场与文字的约会,小心翼翼地裁剪既是对知识的敬畏也是对美好的珍视。就如罗曼·罗兰所言:“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我一般选择老旧报刊进行剪报,用母亲做活常用的剪刀小心翼翼地从边缘剪起。若是选的文章周边有轮廓线就会容易许多,若没有,则需用直尺比着,拿铅笔提前划出线来,再顺着线剪。偶尔遇到新报刊想剪,得等他人看完后先征得同意,若不同意便央求一番,或者再等等。尤其是新刊物,剪出个窟窿来不好看,也会让后来想读的人再也看不到,这种迫切“据为己有”的想法会被别人背后议论的。
剪下来之后便是粘贴。先把少量糨糊或胶水涂在背面,在垫着本子的白纸上尽量铺平,同时确保牢固。粘好后放在阴凉处晾干,必要时用平整的重物压住,过两天便可继续翻阅了。每一次的粘贴都是一次心灵的安放,分门别类设计好位置,那些剪下的文字在本子里找到了归宿,也为我们的记忆筑起了一座温暖的城堡。正如苏轼所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剪报正是一个厚积的过程。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书刊已不似从前那般常见。对于和我当年年龄相仿的少年,家长们或许也会担心剪刀伤到孩子,不会任由他们制作剪报,反而少了许多动手的乐趣。那段美好的剪报时光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