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24小时鲜达!首衡保定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助力果蔬从田间到餐桌“零时差”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4-18 08:04

位于清苑区的首衡保定市场,每天有上千辆货车载货入场。

□保定晚报记者 刘寒凝 文雪松 宋鹏  通讯员 张卫军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民生项目,首衡保定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自2023年运营以来,以“大市场承载大民生”为使命,通过硬件升级、服务创新和产业联动,迅速成长为保定及周边县市规模大、功能全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枢纽,农产品实现“24小时鲜达”。这一模式不仅为城市“菜篮子”保供提质,更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商户正将货物进行装车运转。

以高效的经销模式,

助力果蔬从田间到餐桌“零时差”

4月15日早上6时,位于清苑区的首衡保定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外,满载着新鲜蔬菜的货车排队等待进入。

郭兵营是顺平人,在这里经营着一家蔬菜批发商铺。这会儿,他正在交易中心大门口,引导自己的蔬菜车辆进场、质检。不到一个小时,他就通过微信小程序查到了市场方面提供的质检报告,满载茄子的货车顺利进入了市场的蔬菜交易区。“这车货别看这么多,一两个小时就卖完了,各县的商户就拉走了。”他信心满满。

两年前,郭兵营通过首衡市场的招商政策入驻,在该市场拓展部帮助下,不仅留住了老客户,还发展了不少新客户。

“我看中首衡市场,一是提供的场地环境好,二是因为这里有拓展部给招商,帮我们招来了石家庄、衡水甚至陕西的不少客户。我们做买卖的,主要是看重销路,有市场帮着销售,现在销量一天比一天多。多的时候一天能销售四五万斤,平常也有三万来斤。”郭兵营说。

销路拓宽了,市场也跟着热闹起来。

首衡保定市场的干副调料专区。

来自山东、辽宁、河南等地的蔬菜,当天下午从基地采摘,经过打包、物流运输,第二天凌晨就出现在首衡市场各商铺里,一般不会超过24小时。

除了蔬菜区能够保证24小时新鲜达,水果区域的商品同样也能达到这样的“时效”。

商户郝策钗在首衡保定市场经营着一家600多平米的水果批发店,涉及100多个品类,每天的出货量能达20吨左右。

“河北周边一些省市的水果,像乐亭的桃儿、辽宁大连的草莓,基本上不超过24小时就能到达首衡市场进行销售,云南、四川的水果也能在48小时之内到达咱们市场。”郝策钗说。

紧邻京港澳、保沧、荣乌三条高速干线,首衡保定市场能够保障农产品2小时内通达北京、天津、石家庄,1小时内直发雄安新区。高效的经营销售模式、得天独厚区位优势,让市场成为京津冀“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的保供核心节点,也给商户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农户将农产品进行二次处理包装。

以专业的种植建议,

助力农户搭上致富快车

首衡保定市场也让周边农户搭上了致富快车。

走进清苑区郎庄村李军萍家的蔬菜大棚,棚内绿意盎然,藤蔓上挂满了翠绿鲜嫩的西葫。李军萍正忙着采摘,这些新鲜的西葫,1小时后将送往首衡保定市场的助农专区。

“听了首衡市场的建议,我们种了西葫新品种,不仅销售单价高,产量比去年还高3000斤。去年的品种产7000斤,现在这个品种产一万斤,而且销量特别好,到市场一车就卖完了。”李军萍笑着说,“守着首衡市场,给我们支招,帮我们销售,农户们特别高兴。”

“助农专区”是首衡市场探索的助农、扶农新路径,通过为当地零散菜农免费提供摊位,让本地时令菜有了固定交易场所,订单式产销模式不仅提高了销量,更增加了农户收入。

搬运工人在装载运输货物。

除设立“助农专区”外,首衡市场深入田间地头,推动周边地区发展水叶菜种植。过去的一年,市场成功推动了2000亩水叶菜的种植,在实现种得好、卖得好的同时,更通过产销无缝对接,让更多小农户融入大市场。

对此,首衡市场蔬菜部经理张越超深有感触:“首衡保定市场成立以来,我们成立了专业的部门指导周边农户种植。通过产销对接,让首衡保定市场成为农户种植农产品的风向标,让农户的农产品多销快销,不愁销路。”

目前,首衡保定市场内已有1500余户商户入驻,每日载货入场车辆约1000车次。市场内产品丰富、价格平稳,已经成为服务当地民生的重要支撑。据统计,果蔬每日进场量已达4000余吨,年交易量达到255万吨,年交易额高达130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岗位3万余个。

“以‘大市场承载大民生’为使命,我们通过硬件升级、服务创新和产业联动,努力成为区域三产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首衡保定市场总经理李伟说,“市场也将致力于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供应链生态体系,为保定市区及周边县市消费升级、城市民生保障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