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与老电影相伴的日子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4-26 09:29

□许明辉

上世纪五十年代,村子周边的工厂经常放电影,那时我还没上学,正是不太懂事的年纪。记得那时农村文化生活很少,除过年的那几天以外,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生存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村子周边新建的工厂却时不时在晚上放场电影,这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改变了吃了晚饭就睡觉的习惯,更是享受到了高品位的文化生活。

天黑以前,厂子里的人会在厂内一块空旷地方竖起两根大沙杆,挂上银幕,架设好放映机,稍远一点放一台小型发电机,做好放映准备。那时还是单机放映,一部电影由4盘胶卷完成,每放完一盘,电影就要停止,工作人员非常熟练地换上第二盘继续放映,看一部电影中间要停顿三次。

那时我年龄小,还不能单独行动,所以就跟着姐姐去看电影。可是姐姐特别不愿意带我,有时候就在晚饭后偷偷跑了,我在家又哭又闹,最后只好乖乖地睡觉。有了被甩掉的经历,我开始聪明起来,只要听说有电影,还没等吃晚饭,我就寸步不离地跟着姐姐,甚至为防止被她甩掉,索性就不吃晚饭了,骑在门槛上挡着她通行。姐姐无论如何摆脱不了我的纠缠,无奈只好带上我。去的时候我还死死地拽着姐姐的衣角,连跑带颠的,可到了看电影的地方,还没开演我就没了精神。

那时人们大都是站着看,只有一小部分小孩坐在银幕前的地上,很费力地仰着头看。姐姐比我大两岁,像个小大人似的拽着我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刚找好看电影的位置,我就困了,说什么也站不住了。电影开演了,姐姐既要看电影还要照顾我。起初我还能坐在地上抱着姐姐的腿打瞌睡,后来干脆就躺在地上呼呼大睡,气得姐姐不停地嘟囔:“不让你来,非要来,来了就睡觉。”姐姐担心别人踩到我,一会儿站在我前边,一会儿站在我后边,总是想办法护着我。电影演完了,我还没睡醒,姐姐只好十分费力地背着我回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跟着姐姐,而是独自行动了。只要听说有电影,我比姐姐跑得快,而且还能找块砖头,在“观众席”的中心位置坐着看。姐姐吃完饭还要刷锅洗碗,之后才能来看电影,因为来得晚,早已没有坐的位置,只能挤到人群里站着看。

毕竟我还是小了点,根本不懂得欣赏电影,只是记住了一些电影的名字,比如《乔老爷上轿》《小金鱼跳龙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马兰花》等等,内容看得稀里糊涂。如果电影中打仗的场面多,我看的时间会长一点,假如不是战斗片,虽然占据了一个好位置,还是坐在那里打盹。有时候电影演完了,我才被散场的人群惊醒。回到家,母亲问我演的什么,我一个劲地摇头。

上了小学,少了幼时的任性,学会了思考和辨别是非,看懂了电影中的情节,敬佩英雄人物,憎恨反面人物。那时候,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保定电影院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烈火中永生》《小兵张嘎》《雷锋》等等,那些经典电影经久不忘。

保定电影院在放映新影片前总要在临街的高处挂上海报,英雄的影像是我少年时代长久的记忆,我常常模仿英雄人物的动作,在生活与学习中引用经典台词。这些电影在思想上默默影响着我,久而久之,学英雄、做好事成了我的自觉行动:利用课余时间给军烈属挑水,帮助五保户打扫卫生,给学校做饭师傅当助手,冬天早晨提前到校为班里生火炉子……

走过学生时代,后来参军、工作,没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进电影院的机会微乎其微。可喜的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可以通过影碟观看老电影。直到现在,我喜爱老电影的热情丝毫未减,在家只要有空闲,搜集的上百部老电影百看不厌,有很多电影台词我都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也熟知电影中的插曲。从VCD到DVD,我用坏了三四台。前两天,我和老伴把保存的影碟数了一遍,共有110多张。这些经典影片都是我的精神食粮,让我的精神世界五彩斑斓,让我的现实生活丰富而饱满,既有美好的艺术享受,又能从中受到鼓舞和教育。

说起老电影,我如数家珍,《野火春风斗古城》《海鹰》《大浪淘沙》《英雄虎胆》《烈火中永生》《渡江侦察记》《早春二月》《青春之歌》《南征北战》《羊城暗哨》……影片中的优秀演员们感情真挚,演技高超,将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荡气回肠。一提起那些演员的名字,我马上就能联想到他们的代表作品,脑海中闪过他们塑造的鲜活的银幕形象。

这些优秀影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如今,虽然我已年过古稀,但从小形成的对经典老电影的深厚感情至今依然忘不掉,放不下,深藏心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