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文旅新闻>

以文学的方式,让一条河“活”起来

——《北上》作者徐则臣读者见面会圆满举办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05-05 08:06

□保定日报记者  刘  霞

“京杭大运河不仅流淌在我们的教科书里,流淌在中国大地上,也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5月3日,《北上》作者徐则臣读者见面会在河北省第十一届惠民阅读周暨2025惠民书市现场举办。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以“奔流不息的运河”为题,与现场读者畅谈自己对大运河的理解,分享长篇小说《北上》创作的幕后故事。

徐则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供职于《人民文学》杂志社,著有《北上》《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跑步穿过中关村》等。其长篇小说《北上》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8中国好书”奖、第九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

作为70后作家代表,徐则臣的文字有一种独特魅力,能把故事讲得既宏大又细腻。《北上》以京杭大运河为脉络,故事在1901年和2014年两个时间节点间来回穿梭。一边是1901年,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也就是“小波罗”,沿着大运河北上寻找弟弟费德尔·迪马克,一路上他和翻译谢平遥、挑夫邵常来等人经历了各种奇遇,看到了当时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也见证了时代动荡。另一边是2014年,几个家族的后人因为大运河申遗再次相聚,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生活困境和梦想追求,却又被运河这条纽带联系在一起。

“一条大河自钱塘江开始汹涌,逆流而动,贯穿了一个古老的帝国。”活动现场,谈及《北上》以大运河作为叙事核心的结构特点,徐则臣说,《北上》所写的这条‘河流’不仅是指京杭大运河,还包括他之前生活里遇到的所有河流。对于今天的大运河,徐则臣说,和运输价值等其他价值相比,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历史价值更为重要,他写京杭大运河的初衷也是希望寻找到某种方式,“唤醒”大运河,引起年轻一代对运河文化的关注:“用我擅长的文学创作,更鲜活地呈现出历史中和当下的‘活’运河,从而进一步探寻运河对整个中华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我很喜欢保定这个名字。20年前,我在《跑步穿过中关村》中用了保定作为人名,《北上》创作中,保定作为地名再次出现。”提到保定,徐则臣一脸兴奋,“莫言老师的首篇作品就发表在保定的《莲池》上。保定的驴肉火烧很好吃,昨天我还专门到莲池书院欣赏碑刻。”

徐则臣勉励青年读者:“希望大家多读书,享受阅读的过程,感受阅读之美、读书之乐,正如‘小波罗’所说,这一路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可能不会获得我想要的结果,但是每天我能看到一点点不一样的景色,一个个码头,一个个人,这个事就值了。以书悦心,沉浸其间,你所付出的汗水也会给你足够的回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