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聚力韧性提升 打造高品质韧性保定

来源:作者:时间:2025-05-05 08:15

□田 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韧性城市。2023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再次强调建设韧性城市,要求“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建设一个高品质、有韧性的现代化新保定”的高质量发展目标,2025年,保定市主要任务聚焦在“攻坚新颜值、决胜‘十四五’”。强调攻坚新颜值,是因为“新颜值”是贯穿“十四五”的重心所在,只有把第一步“新颜值”走好走扎实,才能迈向第二步“高质量”。“新颜值”,是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是2025年必须完成的目标。扮靓城市新颜值的核心,就在于踏实走好韧性城市建设的每一步,纵深推进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稳经济基本盘,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持久、显著的促进作用。保定市要有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建设“7+20+N”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区域地缘优势,对接引进北京医院、学校、科研院所和在京央企、国企等优质资源,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特别是以河北构建的“一区、一圈、三带”康养产业发展格局为契机,针对高端养老服务需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定制服务,吸引北京籍老人实现异地养老。

抓住县域发展机遇,重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实。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一项核心内容是提出县城的功能定位,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把县城划分为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生态功能区县城和人口流失县城五大类,进一步明确县城发展方向,让不同功能定位县城精准把握发展赛道。

保定市各县区产业特点鲜明,要深度分析各地区资源优势,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招商引资方向,通过全产业链招商的形式推动项目更快落地。比如易县作为典型的农产品主产区县城,一直面临农副产品品牌少、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延伸“农字号”产业链条,着力培育识别度高的区域品牌;曲阳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始终要在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前提下寻求发展之路,依托光照充足、山地开阔等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继续突出生态优势,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道路。

推进多元协调,培育城市社会韧性

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促进城市社会韧性培育。政府、企业、社区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应共同参与城市韧性建设,形成合力。通过政府引导、社会组织支持和居民参与,推动城市社会系统的整体韧性提升。

一方面通过推进精细化专业化的社会治理,保持社会有效运行的能力。由政府牵头将韧性建设全面纳入城市规划的各领域之中,制定韧性城市发展专项规划,形成韧性城市建设的现代治理格局。实施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务规划,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危机的弹性供给能力,改变传统的以户籍人口、行政等级为依据的公共资源配置方式,按常住人口进行均衡配置,推动服务资源与人口需求之间的匹配。如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打造街坊-邻里-社区中心,满足居民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能够实现教育、医疗、养老、消费等各层面需求,提高社区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应急服务能力与自组织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公众危机意识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形成应对危机的合力。如引导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团队等社会力量增加心理咨询等服务供给,建立共同抗击风险的情感联结,提高城市应急组织动员效率和水平。

优化空间布局,拓展城市空间韧性

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一定容量的弹性和可替换性,有利于减少实际损失、紧急扩充容量。公共空间具有多样的形式与综合功能,在突发危机面前可以互相支撑并提供多种预案。

在城市规划中要提前留白,规划多层级、多节点、多类型的韧性空间体系,构筑更多可能性的空间功能转换机制,提高空间危机响应能力。研究并建立健全保定市包括各所大学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功能转化机制,健全强制使用、直接扩充、公共征用和共享使用等制度规章,使其能够快速转化为城市应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应用。雄安“云上一座城”“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同步推进建设,其中“地下一座城”是城市安全运行的地下“生命线”,更是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样板工程,保定市可以探索开发建立地下空间的生命廊道。

紧抓绿色指标,完善城市生态韧性

制定环境生态政策时要注重因地制宜,提高绿色环境的可持续性。结合保定市目前正在推进的四级公园体系、环城水系建设,全面推进生态设施化,促进绿地体系形成,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探索建立绿色生态指标评估体系,推进基于自然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将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比例、绿色宜居社区创建比例、公园绿地500米服务覆盖率等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让中心城区更有保障,全力打造韧性保定。

建设高品质、有韧性的现代化新保定,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的阶段化发展。在建设的具体落实方面,需要相应的支撑和保障。完善硬条件,拓展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增强软实力,探索构建多方参与、群防群治的应急救灾模式;投入新工具,加强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多方联动,实现对风险和灾害的事前速效预警、事中有效应对、事后高效救援。在建设的系统整合方面,各个市政机构、职能部门要横向和纵向整合城市发展中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保定篇章。

(作者单位:保定市委党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