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5-10 15:13
□苏慧玲
不是老了就喜欢旧物,什么都舍不得扔,是它有时还用得上啊!就算是用不上,它还有故事啊!
像这盏煤油灯(图1),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了,但回到百八十年前,它也曾被很多人追捧。听我娘说,她小时候姥姥家每到晚上,舅舅们挑灯织布,姥爷在炕中央点上一盏灯,姥姥在一边打穗子络线,姥爷在一边读书,乡亲们为了听书,也为了凑那一点灯光,坐满一屋子。姥爷说咱家是“耕、织、读”的家庭,娘每次说起来都非常自豪。
纺车(图2)和络车(图3)也还留着。纺车是不纺线了,但是我常用来合点小绳什么的,比手搓方便多了。络车也有用,用它清个小轴也好哇,虽然说这点“功”远比不上占地方的“过”,但还是舍不得扔,它们是有故事的啊!记忆中,在明光月亮地儿的夏夜,院子里铺上席子,奶奶和娘借着月光络线,我们躺在席上看嫦娥。奶奶的线断了,找不着头儿,我帮忙找到了,奶奶说:“你们小眼就是好!”我问:“您是大眼吗?”奶奶说:“我是老眼,老了,样样都不行了。”现在我也老了,想起奶奶的话,感同身受。
等我稍大一点,也加入打穗子络线的行列,和纺车络车亲密接触好多年,都成老伙计了,舍不得扔。
因为从小穿家做衣服,我对缝纫工具(图4)也很喜欢。虽然有缝纫机,顶针也一直在用,电熨斗买了40年了,那原始的铁烙铁还占着地方。想当年娘曾说过它的重要性:裁缝师傅的手,全凭熨斗走。娘还教我在烧过的烙铁上点水试温度,那个很不好掌握,温度太高会烫坏衣物,温度低了又熨不平。这铁疙瘩不知抚平过多少行装,让人体面地穿在身上,现在因久已无人过问,成了这个丑样子。
还有这个筐头(图5),在当年也是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用品。早起拾粪只是勤快人的“业余活动”,生产队里农闲时平整土地背土,庄稼出来“抓暖子”(把粪倒在植物根部)背粪,用筐的地方可多了。有时一家几个劳动力,筐不够用,就出不了工,不出工就挣不了工分。就算干别的活儿,人们下地也背着筐,为的是顺便揪些野菜、打筐草,干草能卖两分钱一斤呢。然后队里分粮食、柴火也得用筐往家背,所以筐非常重要。
现在我像老母鸡护雏一样护着这些“破烂儿”,以后的人们再想看这样的旧物恐怕只能去博物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