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5-10 15:13
□刘逸仙
记忆中有一年一冬未下雪,一春未下雨,地旱得冒烟,树旱得打蔫,眼看过了播种季,人们心急如焚。
立夏这天,傍晚时分,随着几声闷雷响过,密密匝匝的吊线雨从黑云底部垂落,霎时,天地之间变得朦朦胧胧,风声雨声伴着农民的心声一起涌来。时间不长,风渐停,雨变得又细又直,越接近地面,雨的细密看得越清楚。有经验的老农说,这样的雨一点不糟蹋,久旱的大地吸足了甘霖。
俗话说,“到了立夏天,打着灯笼去种田。”
下地时,天上还有星星闪烁,一弯月牙挂在天际,村子、田野灰蒙蒙的,田间小路很潮湿但不泥泞,一股清新的泥土香扑面而来。牛铃叮当,宛如一首养心曲,让人觉得舒适而喜悦。
那时我还小,只能做一些辅助性劳动,干得最多的是牵牛,劳动术语叫牵墒。种地也讲究横平竖直,牵牛决定着每条垄直与不直,垄与垄之间的距离是否合适,这不仅关乎庄稼的生长,还直接影响下一茬作物的种植。
我们那里的主粮是玉米和谷子,种玉米比较省事,种谷子属技术活,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首先要有好犁手,把地犁得不深不浅,更重要的是点种的把式要过硬,要手、脚、脑并用,依稀记得有这么一个口诀:步要大,快行走,力适度,手巧抖。这样既节省种子,又使谷苗不稀不稠,苗出齐后就能看出每个庄稼把式的水平高低。
父亲点种,我牵牛。牵牛时,身子要紧贴着牛,一手拉缰绳,一手扶牛套,要提防脚被牛踩着。点种要用到点葫芦,这是专门种谷子和黍子的工具,即把一个成熟的葫芦掏空,顶端开口,注入种子,葫芦中间用一根比手指略粗的空心木棍穿过,留在葫芦里那段木棍钻若干小孔。播种时,左手持葫芦上端木棍,右手用一根实芯木棍击打葫芦下端的空芯木棍,通过震动,让谷子流入土中。只听见父亲手中的点葫芦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像是在提醒我脚步要稳,又像是在催促我不要懈怠。紧接着,后面的粪筐子、土垃子、小石磙子一齐上阵,一台种谷子的大戏开始上演。
快近中午时,气温渐渐升高,刚犁过的土地油酥酥地冒着热气,刚才还在那边啄蟋蟀、叼蚯蚓的喜鹊,忽地张开翅膀,贴着地皮飞掠到新翻过的土地这边,齐愣愣四处张望。抚犁的把式停住鞭,插住犁,伸出一只脚踏在木犁上,卷起一支纸烟,边吸边聆听布谷鸟朗诵季节的农谚。金灿灿的谷子像小蝌蚪一样流入松软的土地,此时,每个农人也饱满成一穗金黄,成为大地粮仓里的一粒粮食。这种幸福感只有庄稼人才能真切感受到。
立夏时节的一场大雨给万物带来生机,给农民带来憧憬。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春天不肯忙,秋后空一场”……世世代代,人们种出了悠悠的农耕文化,演绎了悠悠的节气故事,积累了悠悠的乡恋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