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夜袭大龙华,缴获机密情报成抗日重要参考
今日寻故地,农文旅商融合“柿”业更兴旺

来源:作者:时间:2025-05-19 07:50

易县大龙华乡大龙华村,山坡上挖满战壕,大龙华歼灭战时,战壕中隐藏的八路军一起向村中包抄,这就是“口袋战”。 王玲珑 摄

□保定日报记者 徐月恩  见习记者 王玲珑 牛璐毅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

5月19日,夏初的易县碧空如洗。

86年前的今天,八路军夜袭易县大龙华,浴血奋战缴获50余册重要机密文件,成为党中央制定抗日斗争方针策略的重要参考。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记者手捧《杨成武回忆录》,探访曾在炮火纷飞处谱写英雄壮歌的村庄。

龙西公路沿着易水湖畔蜿蜒伸展,苍翠成片的柿子树正绽出嫩黄的小花。举目远望,碧波涌动、群山巍峨,狼牙山山顶的白塔依稀显露出轮廓。当年为了阻断日军联系而损毁的道路早已修复,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大龙华,早已成了繁华模样。

站在大龙华村,战壕依然清晰可见,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织,激荡成中华民族从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史诗交响。

“种种迹象表明:敌人不走了,要在大龙华安下据点,然后西进。同时,涞源城之敌也不断东出活动,与大龙华的敌人遥相呼应,互援互进。见此情景,我们不禁为之一震。原来,敌人是想打通涞易路啊!”

时任晋察冀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的杨成武,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大龙华歼灭战。

1939年,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主力部队忽然接到情报:易县敌一股,于4月中旬出城,沿涞(源)易(县)路西进梁各庄。

早在1938年10月,这股日军曾经在阜平县方太口被我军战败,此次孤军出动用意何在?

经过几天的勘察地形、侦察敌情工作,情况基本明朗:敌人此次出动,是想打通涞易公路,在大龙华安下据点。

大龙华,位于易县中北部,是易县通往涞源的必经之地。涞易公路,蜿蜒在崇山峻岭的山谷之中,从西到东横穿晋察冀一分区北部,是日军的一条重要运输线。

判明敌情,杨成武坚定地认为:这一仗,非打不可。

杨成武在晋察冀军区指导下,拟定了“一路攻击,三路打援,全歼大龙华守敌,争取聚歼敌人援兵”的作战计划。

第一军分区的八路军驻易县时间最长,军民关系密切。当地党组织和群众都有作战经验。听说要打大龙华,各村自卫队连夜出动,破坏公路、设立岗哨、封锁消息,2000多名青壮年准备了500多副担架。附近村庄的妇女为部队烧水做饭。

1939年5月19日夜,大地宁静入梦。

我军第一团等部队,在大龙华村党支部书记和6位党员的引导下,于20日0时30分,迅速包围了大龙华。

1时整,我军第一团第一营和第二营七连,分别从大龙华东北、西南方向勇猛发起冲击。

第一营二连副连长高万言带领一个排,悄悄砍断了碉堡四周的铁丝网,向敌军碉堡里扔进10多枚手榴弹。与此同时,第一营一连三班长柴士贵带领一个班冲入村内,秘密绕过三层铁丝网,进入敌人的一幢住房,用手榴弹将敌人全部炸死。

天亮时,敌军被杀伤50多人,我军只有5名轻伤。剩下的敌人逃进了大龙华东头一所大院里拼命抵抗。

20日上午,我军第一团和分区骑兵营、特务营及第三游击支队的埋伏圈,歼灭大部分困在大龙华的敌人,以及从易县和梁各庄出动的援敌。

下午,我军第一团第二营,配合第一营四连再次包围大龙华,在分区炮兵连连续发射的57发炮弹围攻下,全歼了这股日军。

大龙华日军被围歼时,驻梁格庄的100多名日军向大龙华增援。我军第五支队和第三团第三营及分区特务营等部队,配合密切,像一把钳子紧紧把敌人夹在中间,打得敌人顾前顾不了后,歼敌大半。剩下的敌人逃到大红门与梁各庄之间的地带。

中午12时,梁格庄和易县的500多名日军,第三次向大龙华方向增援。日军集中所有炮火向我军设伏阵地猛轰。但我军战士始终坚守着阵地。炮击停止,200多名日军向北山坡进攻。当他们爬到距八路军前沿阵地30多米时, 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勇猛地从泥土里跃起,一齐向敌人开火……

我军第一团第三营从老虎岭一带绕到大红门敌人背后,猛杀过来。第三团第三营和分区骑兵营、特务营也从南面绕到敌人侧翼,向敌群发起猛冲。三面夹击下,日寇溃不成军,沿着河沟狼狈退回梁格庄。至此,大龙华歼灭战胜利结束。

大龙华歼灭战,粉碎了日军妄图打通涞易公路、分割晋察冀根据地的图谋,最重要的是,缴获了日军50多份重要情报文件。其中包含日本政府对华侵略的政治目标、指导条款、情报工作、伪政权建立、经济文化策略和各师团作战任务等。

杨成武在回忆录中写道:“聂司令员说,毛主席看到了这些文件,觉得它对于研究敌人,很有参考价值,中央制作的对敌作战的一些方针、原则,有的就是据此而定的。”

莽莽青山依旧在,蒸蒸日上换新颜。

记者驱车于龙西公路,沿途,易水河静静流淌,水鸟翩跹而飞,钓鱼的人三五成群。在大龙华乡大龙华村,“18元管饱”的醒目标识吸引不少游客一饱口福,庙会的告示贴于道旁,升腾起浓浓烟火气。

时间未使记忆风化,一道道战壕将历史永远定格。

“当时,南北山头上,埋伏的都是八路军。”大龙华村85岁的退休教师于增科站在山坡上,望向山上的战壕,讲起抗战史依旧热泪盈眶,“听说日军要来,八路军早早做好了准备,摸黑挖战壕。方圆3里地的山坡上,布满了战壕。战斗打响当天,战壕里埋伏的八路军一起冲锋,将日军全部打退到了村里,再向村中包抄,这就是‘口袋战’。现在的和平,都是当年八路军战士用鲜血换来的!”

这样的故事,于增科在任教的30余年里,给学生们讲了无数遍。

“我们从小听着抗日故事长大,红色血脉根植于每个村民心中。”大龙华村党支部书记张卫东说,当年为了阻断日军联系而损毁的道路早已变了样貌,如今已串联起村民的新生活,往来经商不绝。被列入全国十佳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的易县龙西公路,起点就位于大龙华村。如今,来这条“网红公路”打卡的游客,很多会到村民们开的“18元管饱”饭馆里消费。

奋进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莲花池水库南岸波光粼粼,大龙华乡赵家沟村挖掘乡村特色资源,秀美田园风光变为乡亲们的“聚宝盆”。

“赵家沟村是北易水源头,在易县全域旅游发展带动下,利用紧邻莲花池水库的优势,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带动收入增长。”赵家沟村党支部书记赵长灯谈起乡村特色旅游,干劲满满,“节假日里,来村中钓鱼的游客一天能达300多个,我们还打算依托大龙华战役指挥所,打造红色旅游。”

伟大抗战精神穿越时空,柿子香气跨越烽火。在大龙华乡刘家沟村,柿子树进入花期,枝头渗出一点橙黄。

“听我爷爷说,当年的柿子,是百姓和我军充饥的‘木庄稼’……”刘家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吴海兵说,柿子是太行山送给小山村的馈赠。狼牙山下、易水河畔,山高坡陡,日照充足,水源丰富。经过农业经理人的技术指导,当地的柿子产量明显提高,大年产量能达到1500万斤左右。

“在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下,村里农户学习了柿子的加工方法,如今干劲十足。”吴海兵说,近年来,村里将柿子加工成柿饼、柿干售卖,增加了附加值。利用紧邻太行水镇的优势,旅游旺季在太行水镇摆柿子展台。更好的消息是,“保定冰柿”如今爆火,这让大量种柿子的大龙华,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你们秋天来,柿子挂果时更漂亮,一颗颗像灯笼似的。”吴海兵盯着柿子树凝神思索,“也难怪叫黄金果。抗日时,顶饥解渴,挂在枝头,照亮去路;现在,柿子映照致富路。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还得靠持续发扬革命精神,得靠实干奋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