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5-29 06:59
□杨颖隽
1983年的家乡土呛呛的,就像黑白电影一样在我的记忆里断断续续地播放,但也有几个彩色镜头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
刚入学,母亲给我背上碎布片拼成的花书包,里头放着姐姐淘汰的旧铅笔盒。铅笔盒生满了铁锈,还有一股刺鼻的气味,我特别盼望着拥有一个干干净净的铅笔盒。一天放学回到家,我突然看到桌子上有两个漂亮的海绵塑料文具盒,一个是粉色,另一个是绿色,糖果一样鲜艳,盒面软绵绵的,上面印有小动物卡通图片。每个文具盒里放着一支水彩笔和一把铁臂阿童木图案的光栅卡尺子。随着尺子的转动,阿童木也跟着动起来,特别神奇。这些东西在当时的农村是很难见到的,我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原来是省城工作的叔叔托人给我和姐姐捎回来的,这抹亮丽的颜色就像我人生中第一张彩色照片一样格外明艳。
1984年,父亲去上海出差,给我和姐姐每人带回一条粉色裙子。那时人们的衣服大都是自己缝制,或者买了布料让村里裁缝缝制。父亲带回的裙子被我们称之为“成衣”。成衣做工精致,样式时髦。干净明丽的粉色、蝴蝶形花边领子、收腰的飘带……当我和姐姐花蝴蝶似的走进校园,那种得意的心情就像自己成了公主。后来这两条裙子被借出去多次,谁家走个亲戚,如果他家孩子和我们姐俩差不多大,都要借过去撑个门面。有一次还回来时,后脖领的扣子弄丢了,实在找不到那种透明的白色纽扣,只好钉上了一枚粗笨的白色扣子。
我已经记不起第一次看彩色电视的情景了,只记得那是我儿时梦寐以求的色彩。那时村里拥有黑白电视机的也没几户,每天晚上,人们就像看电影一样聚到有电视机的人家,里三层外三层地观看《霍元甲》《再向虎山行》《血疑》等电视剧。天气暖和时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人们从家里搬来小板凳排排坐,一派温馨热闹。天气凉了人们会聚到屋里,坐在小板凳上、高板凳上、炕上、躺柜上,甚至连外屋都聚满了人。大人看电视情节,小孩们看热闹。
我至今都想不明白,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屏幕,满屋满院子的人,得多好的视力和听力才看得见听得清啊!我从小就喜欢浮想联翩,看着黑白电视,脑海里的画面却变成了彩色的。后来有人给家里的电视贴上了三色彩色贴膜,虽然效果很一般,但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也很神奇。
1987年以后,我记忆里的画面突然丰富了起来,大人孩子的衣服变得明艳时髦,各类吃食琳琅满目,彩色电视机也开始普及,但只有童年黑白底色映衬下的色彩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