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5-07-21 09:29
夜深人静时,不少父母可能会被一种特殊的声音惊扰——孩子的夜间磨牙声。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夜间磨牙症”或“磨牙症”,专业术语为“睡眠磨牙症”。关于磨牙症的发病率,各国报道差距较大,总体趋势为儿童和青少年期最为多见。许多家长对此现象产生疑惑和担忧,尤其是当听到“磨牙是应为肚子里有虫”的说法时,更加焦虑不安,甚至会自行给孩子服用“打虫药”,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首先,要明确一点:夜间磨牙并不等同于孩子肚子里有寄生虫。尽管在过去,人们由于对健康知识的匮乏,常将磨牙于肠道寄生虫病相联系,但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两者之间并无直接关联。磨牙症是一种常见的口腔功能紊乱症状,主要表现为在睡眠过程中无意识地上下牙齿紧咬或相互摩擦。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生理、心理、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并非单一的寄生虫感染所能解释。
1. 生理因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其颌面部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易出现咬合关系不协调,这是导致导致磨牙的常见生理原因。此外,某些疾病,如扁桃体肥大、鼻窦炎等导致呼吸道阻塞,使孩子在睡眠中下意识地通过磨牙来调整呼吸。
2. 心理因素:压力、焦虑、紧张等情绪状态也是诱发磨牙的重要因素。儿童面临学业压力、家庭环境变化、社交困扰等心理应激时,可能在前潜意识中通过磨牙来释放紧张情绪。此外,部分孩子在白天过度兴奋或者疲劳,也可能在夜间出现磨牙现象。
3. 生活习惯:不良的口腔习惯,如咬笔、咬指甲、偏侧咀嚼等,可能导致咀嚼肌群功能紊乱,增加夜间磨牙的风险。另外,睡前饮食过饱或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巧克力等),以及睡眠姿势不当等,也可能诱发磨牙。
4. 遗传因素:磨牙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有磨牙史的孩子更易发生夜间磨牙。
夜间磨牙的影响与危害
1. 牙齿损伤:长期磨牙会使牙齿表面釉质磨损,严重时可导致牙齿敏感、疼痛,甚至引发龋齿、牙髓炎等口腔疾病。
2. 咀嚼肌疼痛:频繁磨牙会导致咀嚼肌过度疲劳,引起晨起时面部肌肉酸痛、张口困难等症状。
3. 颞下颌关节紊乱:长期磨牙可能导致颞下颌关节结构受损,引发关节弹响、疼痛、张口受限等问题。
4. 睡眠质量下降:磨牙过程中的牙齿撞击声及咀嚼肌紧张可能干扰孩子的深度睡眠,影响其睡眠质量及日间精神状态。
应对儿童夜间磨牙的策略:相比成人来说,儿童咬合力较弱,夜间磨牙较少引起明显的牙齿磨耗。有研究发现,多数儿童的夜磨牙症状在6岁左右逐渐消失,少数孩子的夜磨牙会持续至学龄期甚至成年后。
1. 定期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咬合异常,如需矫正牙齿,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2.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他们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引导他们学会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3. 调整生活习惯。避免孩子睡前饮食过饱或食用刺激性食物,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纠正不良口腔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或良好的睡眠环境。
4. 物理干预:对于磨牙症状较重的孩子,可考虑使用牙科防护器保护牙齿,减轻磨牙对牙齿和咀嚼肌的损害。
5.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针对特定病因短期使用药物,如肌肉松弛剂、止疼药等。但药物治疗并非首选,且需严格遵医嘱,避免副作用。
儿童磨牙并非“肚子里有虫”的简单表征,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作为家长,应理性看待这一现象,通过定期口腔检查、心理疏导。调整生活习惯、物理干预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科学有效地应对孩子的夜间磨牙问题,守护他们的口腔健康与优质睡眠。同时,也应积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石家庄市第二医院 儿科 郝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