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保定吉达电力公司一线工人攻坚科技创新——

智能“蜘蛛”啃下电力吊装“硬骨头”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07-23 08:20

保定吉达电力的工人们正在使用微型智能履带蜘蛛吊在狭窄空间作业。     王虎  摄


□保定日报记者  齐域宽

在狭窄的电力设备区缝隙中,头顶密布“滋滋”作响的高压带电设备,脚下是错综复杂的运行管线。如何不停电将沉重的电力设备精准吊装到位?这曾是保定吉达电力公司施工人员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靠着一只在电力设备狭缝中“起舞”的智能“蜘蛛”,不仅难题迎刃而解,还实现降本增效。

“以前遇到这种活儿,头皮都发麻。”7月17日,在保定吉达电力公司,有着22年工龄的老班长王亮介绍,“大吊车进不来,全靠人拉肩扛倒链,费时费力不说,安全风险极高,停电范围一大片,用户投诉电话能打爆。”

痛点不仅是挑战,也是创新的契机。保定吉达电力公司果断成立专项课题攻关组,鼓励一线员工“揭榜挂帅”。

“难题摆在那里,躲是躲不过去的。公司给了我们平台和信任,我们就有责任啃下这块‘硬骨头’。”课题攻关组组长、公司生产负责人张领军,语气坚定地说。

攻关之路布满荆棘。

团队扎根现场,面对的是迷宫般的狭窄通道和精密复杂的带电设备环境。“最大的难点就是尺寸。”工程师王虎拿着厚厚一沓测量数据说,“我们拿着卷尺,在设备区的每个拐角、缝隙进行毫米级的实测。差几厘米,设备就可能卡死或者安全工作距离不满足施工安规要求。”他们反复推演、无数次推翻设计,只为找到完美尺寸。

“在狭小空间里稳稳当当地吊起2吨重物,就像要求大象在瓷器店里跳舞,还不能碰倒任何东西。”负责稳定性测试的吉红博打了个比方。海量的参数验证和模拟实验中,设备曾因重心不稳而晃动,“每次失败都是宝贵的经验,记录本上写满问题和改进方向,最终我们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安全是红线,更是底线!”负责操作规程制定的安全负责人郑志磊表示,“在带电区作业,任何闪失都是灾难性的。”团队与设备厂商深度协同,强化感应电屏蔽,开发多重安全互锁。“我们要求操作员必须经过严格模拟训练,每一个动作都要像在高压线旁跳一支精准无误的‘安全舞步’,容不得半点差错。”郑志磊补充道。

历经无数日夜的打磨与迭代,凝聚团队智慧的微型智能履带蜘蛛吊终于横空出世。

在定州变电站安装室内组合电器(GIS)的现场,空间极其局促。操作员李昆熟练地遥控着这台天蓝色的“小蜘蛛”:“你看,它履带抓地稳,转向灵活,吊臂响应特别精准。”重达2吨的新GIS单元被平稳吊起,巧妙避开管道母线,“稳稳当当地嵌入指定位置,全程高效流畅。这活儿要搁以前,搭架子、拉倒链,没两天干不完,现在半天搞定!”李昆的语气中透着兴奋和自豪。

更严峻的考验在另一个大修现场。设备区上方带电母线密集如网,下方设备运行,空间堪称“一线天”。

“当时现场气氛很紧张。”现场项目经理赵剑回忆,“传统方法根本不可能,扩大停电范围影响太大。”只见“蜘蛛吊”灵巧地“钻”入通道,吊臂在毫米级微调下,小心翼翼跨越障碍。“看着它稳稳地把设备送进去,悬着的心才放下。这绝对是公司范围内在这么苛刻环境下大吨位跨越吊装的头一遭!”赵剑激动地说。

实践数据令人振奋:对比传统倒链,“蜘蛛吊”周期缩短57%,人力成本锐减64%。2024年节约综合成本76万余元,2025年至今再省40万余元。

“这台设备的投入,不仅仅省了钱。”张领军总结道,“它彻底打破我们在效率和安全上的传统桎梏,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它证明我们一线工人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微型智能履带蜘蛛吊的成功,是保定吉达电力深化职工技术创新、“揭榜攻关”机制的硕果。这台“小身材大能量”的利器,以灵活突破空间枷锁,以智能化解安全风险,以高效实现降本增益,为整个电力行业及类似受限空间的高难度吊装作业,提供了安全、高效、智能的“保定方案”。

“干了20多年电力,没想到还能看到这样的‘神器’。”老班长王亮看着灵活作业的“蜘蛛吊”感慨万千,“这真是咱们工人自己捣鼓出来的宝贝!以后那些憋屈的角落,再也不怕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