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牛儿还在,放牛郎已成永恒丰碑:涞源山谷里追寻少年英雄王二小

来源:作者:时间:2025-08-07 08:15

□保定日报记者 陆 征  见习记者 段 恋

穿行在保定市涞源县的崇山峻岭间,狼牙口长城“茨字叁号台”静默伫立,守望岁月烽火,见证英雄壮歌。

这座长城上的重要关城地势险要,不仅是连接涞源、阜平、灵丘三县的咽喉要道,更是抗战时期日军“扫荡”的必经之路。如碑群峰间,84年前舍生取义的少年英雄王二小就长眠在此。

“八路军叔叔,我在这里,快开枪!”

随着“鬼子”的军刀猛地刺向“王二小”,“八路军战士们”吹响冲锋号,纷纷冲上前杀敌为“二小”报仇,演出在高潮中迎来落幕。

7月24日,涞源县上庄乡上庄村,一场《少年英雄王二小》演出正在上演。台上,当地村民志愿担任演员,倾情演绎悲壮故事;台下,游客和乡亲们掌声雷动,久久不息。这掌声,是对演出的肯定,更是对那段不朽英雄赞歌的深切共鸣。

时光回溯,王二小原名王禾,出生在涞源县上庄村一户贫苦农民家中。11岁时他沦为孤儿,逃荒到涞源南马庄乡狼牙口村,给人家放牛为生。

在与当地抗日军民的接触中,王二小逐渐懂得了抗日的道理,他参加了儿童团,从此放牛鞭成了他的“武器”——一边放牛,一边为八路军放哨。

今天的涞源县上庄乡上庄村,以质朴田园韵书写美丽乡村新篇。  保定日报记者 云娟 王栋 摄

“那是1941年农历九月十六清晨,正在山坡放牛的王二小发现进山‘扫荡’的日军,跑回村里报信根本来不及。”王二小红色教育营地负责人陈风雷从小听着王二小的故事长大,每一个细节他都烂熟于心。

事态紧急,王二小记起八路军的叮嘱:“遇上敌人,三声鞭响为号!”鞭梢炸开脆响,三声鞭响回荡幽谷。进山“扫荡”的日伪军走到山口迷了路,他们发现了二小,连拖带拽把他扯下山坡,强迫他带路。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王二小没有退缩,更没有动摇。”陈风雷每每讲到这里,都不禁为这位小小少年的无畏和机敏动容,“他沉着地将敌人引向了豺狼沟,一路走向石湖旮旯,那儿三面环山,正是八路军预设的伏击圈。”

正如陈风雷所言,豺狼沟如同大地撕裂开的伤口,两侧峭壁森然。王二小在前引路,身后跟着一队持枪的“豺狼”。拐过山弯,石湖旮旯赫然眼前——除了数米高的飞瀑轰鸣,狭长的山谷静得瘆人。

“八路军叔叔,快开枪啊!”王二小稚嫩又坚定的呐喊撞破谷底死寂。意识到被骗的日军恼羞成怒地举起刺刀,瞬间穿透他瘦小的身躯,13岁的二小被高高挑起,重重摔在染血的巨石上……

霎时间,复仇的怒吼和子弹从绝壁倾泻,豺狼沟变成侵略者的坟场。

如今,谷底山泉依旧奔流,却带不走石头上那抹鲜红,人们把它叫作“血色石”。

80余年岁月里,歌唱二小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上庄村建起王二小希望小学,少年牺牲地竖起原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萧克将军题词的纪念碑。

今年4月,王二小红色教育营地在上庄村正式开放。暑期,这里迎来不少中小学生团体参观学习。纪念展厅的展柜里,静静躺着三件历史实物:半截鞭子、儿童团臂章、1942年刊载《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报纸残页。

“王二小牺牲三个月后,《歌唱二小放牛郎》刊登在《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上,很快传遍当时的烽火中国,至今仍在校园、纪念馆和太行山谷间回响。”展厅内,陈风雷介绍。

营地开放至今百余日间,共接待团队约186个,参观人数约7800人次。当人们踏进这座山坳,反复被讲起的少年英雄故事将被带向全国各地,永世传颂。

位于涞源县上庄村的王二小故居。 戎浩 摄

“我们都是上庄村的村民,义务为参观者演出,是想用自己的方式为继承发扬二小精神尽一份力。”《少年英雄王二小》演出组织者辛红梅脸上洋溢着朴素而真挚的自豪,“真正的英雄,不在年纪大小,而在于心中的勇气与担当。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把这份爱国精神传承下去。”

“作为保定人,我从小对王二小的故事耳熟能详,建立这个营地的目的就是要将抗日小英雄的精神发扬光大。”陈风雷表示,营地现在主要由王二小红色展厅、王二小故居、二小放牛亭等组成,下一步计划拓展更多智能化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多样化体验中将英雄精神铭记。

老作家陈模曾以涞源上庄村王禾为原型写过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后记以“寻访王二小”为题,记述了1995年他寻访和确认王二小的过程。

其实,王二小式少年抗日英雄的事迹在河北、山西多地都有流传。其中有一位是顺平县野场村儿童团团长王璞。1943年5月在日军包围老百姓并逼问八路军隐藏武器粮食地点时,王璞带头喊出“死了也不告诉你们”,不幸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14岁。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称号。

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编审孙进柱认为,当年晋察冀根据地到处都活跃着儿童团员身影,涌现出一批少年抗日英雄,“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背后,融合了众多真实的少年英雄事迹。正是有千万个王二小的成长与抗争,共同写就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血色史诗。”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展厅内,熟悉的音乐再次响起;舞台上,一位放牛少年的英勇定格成永恒。

王二小故居前,来参观的少先队员们纷纷举手敬礼。山风吹拂,他们胸前的红领巾被吹起一角,宛如翻腾跳跃永不熄灭的火苗。

(本期历史文化顾问: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编审孙进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