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8-25 09:30
□贺东杰
黑油冷汤就是放了黑油的冷汤,黑油是粗制的棉花籽油,因油呈黑色而得名,冷汤就是连汤带水的凉面,本质上就是凉面,表现形式略有不同而已。
我小时候老家多吃黑油,为什么?一个字——穷,吃不起别的油,当然就算是黑油也不是敞开肚子吃的。到了夏天,熬苦夏没胃口,酸辣爽口的冷面就成了首选。生产队时家里想吃一顿白面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吃的是山药面、荞麦面、掺和面的饸饹,因为擀不成条只能压饸饹。责任制之后,父老们一年四季能吃上白面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吃白面条才成为平常事。
那时吃面条都是自己擀,挂面是高档东西,谁家能吃上那可是很让人羡慕的。奶奶是擀面条的高手,为了让我们大夏天能吃好,常常擀面做冷汤。擀面条可不是简单事,老人家先在大瓦盆里和好一块面,反复揉搋,直到和熟,韧性十足,然后饧上一会儿。饧好后分成相等的几块在宽大的案板上擀制,这一块面叫作一剂儿,先在案子上撒上细棒子面,以免粘连,把那一块面来来回回用擀面棍擀成锅盖大小的薄薄一张,前一折后一折叠成窄条,再用刀仔细地切成韭菜叶宽的条,切完抓住中间抖散分开撂在篦帘上,再擀下一剂儿。说起来三言五语,擀起来却是很费劲的事,没有娴熟的技巧和一把气力是擀不好的。
年迈的奶奶还裹着小脚,在案板前一站就是半天,为了让我们吃好,老人家不辞辛苦,用自己一身的汗水换来一家人的清凉,直到现在我吃着冷汤,眼前还会浮现出奶奶那辛勤可亲的身影。
接下来做冷汤就简单了。先准备菜码,豇豆角开水焯熟,黄瓜切丝,跟着澥好白酱,砸上一罐子蒜,然后调制汤水。白酱倒在一盆刚打上来的井拔凉水里,调好盐醋,接着煮面条。凉水过凉,汤盆里下面条、菜码、蒜泥,此时把长把铁勺伸进灶火膛中,烧热一勺黑油,放上几粒花椒、葱、姜,趁热浇在蒜泥上,“刺啦”一声,油烟腾起,蒜香四溢,油香扑鼻,搅拌均匀,一盆汤水黄褐、面条雪白、豆角翠绿,油花黑亮的冷汤便大功告成。如果再切上几片西红柿,那就更赏心悦目了。
冷汤面条是根本,汤水是基础,菜码是关键,醋蒜是灵魂,黑油是点睛,缺一不可。汤水里要有白酱,没有滋味就不那么醇厚了。菜码可多可少,但豆角必不可少,焯制要火候得宜,火小了嚼着费劲,豆腥气太大,难以下咽,火大了软烂如泥 ,食之无味,最好是与面条同等嚼劲,软中稍韧,相得益彰。还可以加上黄瓜丝、菜瓜片、豆嘴、西红柿等等,全看个人喜好以及手头所有。醋蒜一定要多放,能提味,让人胃口大开,食欲大增,没有醋蒜去解白酱和黑油的油腻,一碗下去就腻住了。蒜最好是独头蒜,砸着吃,辣味十足。爆花椒油是点睛之笔,为增加油水,丰富口味,当然不是只有黑油才行,别的油照样好,用香油更好吃。
吃冷汤最好用大碗,呼噜呼噜大口吃,碗小了吃着不带劲儿。有一种蓝花粗瓷大海碗,我老家叫它大涮碗,用来吃冷汤最妙。走近汤盆便觉一片清凉,盛到碗里端在眼前凉气扑脸,蹲在树阴凉里,吃上一口,面条筋道,菜码清脆,汤汁酸爽,面、酱、油、菜、醋、蒜,各味在口腔中充分融合,生发出夏天独有的味道。一碗入口,暑热顿消,两碗下肚,通体清凉,三碗吃罢,神清气爽,感叹炎夏美味非此莫属。冷汤连稀带干、连菜带饭全有了,实在是夏天的最佳吃食,呼噜呼噜吃完在树阴凉里铺上凉席一躺,用手胡噜着肚子美去吧。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黑油淡出了饭桌,这几年又在怀旧的氛围中重出江湖,成为商家卖点,让我忆起当年。不过黑油是榨油工艺简陋的产物,还是注意不要长期大量食用。酷暑之中,一个好朋友给我送来一辫独头蒜,当天我就做了冷汤,狠狠砸了几头蒜,爆了一大勺子黑油,一气吃了三碗,一边舔着碗底一边想,这就是一个吃货对支持吃货的人的最好感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