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8-25 09:30
□张敏月
往年的农历四月初,故乡村子四周的槐花就开了,今年不同,气温有些低,迟迟未开。一进四月,我就打电话询问老家邻居,一直说没开。眼看已是小满节气,我再次询问时,邻居在电话里笑着说,“看把你急的,不开也让你催开了。回来吧,现在开得正烈。”于是,一到周末,我便起了大早,迫不及待地往家赶。果然,此时槐花开得正是时候。
从山顶到山坡再到山根,沟沟岔岔,田边地头,如雪的槐花和葱葱绿荫交相辉映,遍布群山。远远望去,白绿相间,峰峦尽染,甚是清新。
其实不用看,单是听,就能感知到有成千上万只蜜蜂在村子四周的槐花间飞来飞去,穿梭忙碌。白天,蜜蜂同时振动翅膀,形成巨大的“嗡——嗡——”声响,遍布村里每个角落,这种声音是槐花花期时特有的声音记忆。
这声响往往意味着能吃到一种大自然的甜美馈赠——蜂蜜,槐花蜜以其清热补中、解毒润燥的功效和浓稠适中、不易结晶的特点赢得了许多人的青睐。养蜂人便是这许多人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闻花而动,逐花而居,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槐花是他们最喜欢追逐的对象之一。
槐花盛开前,养蜂人就会赶来。他们搭起帐篷,搬来蜂箱安放在村子周边,静待个把月的时间,等着酿花成蜜。养蜂人四处漂泊,常年在外,村里人热情厚道,深知他们的不易,常常自发地把自家存放的腌肉、积攒的鸡蛋和新摘的蔬菜送给他们,养蜂人也会拿出新鲜的蜂蜜和村民分享,大家虽不曾相识,却相处和睦,其乐融融。
槐花盛开时,除了养蜂人的辛勤付出,村里人也会忙活上一阵,就地取材,采摘槐花。
记得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养猪,但猪食短缺,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跟随父母,手持镰刀,背挎筐篓,进沟上山,采摘槐花,备做冬季的猪食。采摘槐花时令性很强,须趁着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开得最盛时为佳,花苞或者开败后均不甚好。采摘下来的槐花也须得及时晒干,避免生虫腐烂,然后收好入袋,放置于阴凉通风处,等到冬天时浸泡煮熟,再掺杂糠麸等杂食用来喂猪,以养膘增肥。那时经常会看到家家户户的闲屋间、外墙上挂着一个个口袋,里面装满了收获的干槐花,也盛载着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和生活智慧。
老百姓过日子讲究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把柴排在了首位,一日三餐,顿顿都离不开它,可见柴火的重要性。
秋收后地里没了农活,整个冬天,家家户户,不管是留守在家的大人,还是放假在家的孩子,捡拾柴火是最常做的事。柴火种类很多,有玉米秸秆、松柏杨柳干枝等,当然还有槐树枝干。做什么饭烧什么柴,很有讲究,烙饼要小火慢攻,火势平稳,细梢子为佳;煮饺子需持续高温,火力十足,干松针最好;炖排骨应文火慢炖,持久耐烧,就得用干柴、劈柴。槐树枝干因为经久耐烧,火焰旺盛,是一日三餐顿顿都需要的上好燃料,家家户户也备得最多。
那时,柴火多少、品质如何是衡量一家人勤快与否的直观表现。当看到谁家闲屋里、屋檐下垛着整齐的高高的成段成段的干柴,这家人一准勤快。如果有邻人路过,再夸上一两句“这柴火,耐实,够烧上好一阵子了”,主人便会憨憨一笑,仿佛得了无上的嘉奖。此刻,那齐整的柴火已然不只是柴火,俨然就是勤劳、持家的最好见证。
花开花落,枝繁枝枯。槐树和村里的山水一样,历经风雨,走过寒暑,是村子最沉静的见证者。它记得村民采摘槐花时的辛劳,也记得帐篷外赠送腌肉与蜂蜜的寒暄;它懂得斧头劈柴时清脆的声响,也懂得邻人走过柴垛时真诚的夸赞里蕴含的珍重。
一天又一天,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那份对土地、对四时、对邻里的淳朴情义,会在槐树年轮的细细雕刻下变得愈加厚重,这便是烟火人间最持久、最温暖的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