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08-26 08:17
□保定日报记者 王 黛 任奕葳
唐县葛公村,8月的蝉鸣在山间回荡,山风掠过白求恩学校旧址的青砖灰瓦。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座承载着烽火记忆的院落,再次成为见证白求恩精神传承的鲜活课堂。
推开斑驳的木门,白求恩学校遗址的解剖室和手术室,以最本真的模样呈现在眼前。屋内一架简陋的手术台引人注目,据葛公村党支部书记张新好介绍,当年条件艰苦,师生们就地取材,用两个“药托子”做支架,上面搭一块木板;或是以四根木桩为支撑,架上一块门板,就在这样简陋的手术台上,无数战士的生命得以挽救。
房间的另一侧,几个木箱静静伫立。在游击战争环境下,各种器材和药品都存放在木箱里,方便随时取用。一旦危险逼近,合上箱盖就能搬走,方便师生们快速转移。张新好指着室内的“卢沟桥”药托子说,这是白求恩根据战场救护经验设计制造的一种短小精悍、机动灵活的医疗用具,特别适用于野外战地救护,能把做一百次手术、换五百次药所用的全部药品器材收纳其中。当年,它随战士们穿梭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为受伤的战友们带去生的希望。如今,它安静地“躺”在这里,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1938年,白求恩大夫跨越山海来到中国,投身晋察冀抗日前线。在紧张抢救伤员的过程中,他深切感受到边区医务救护力量的匮乏,难以满足战争的迫切需求。1939年6月底,白求恩率东征医疗队从冀中返回冀西,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唐县和家庄,司令员聂荣臻为白求恩接风洗尘。在谈话中白求恩重申培训医护人员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的卫生机构得不到受过训练的人员,我们就等于没有卫生机构”。军区首长批准了他的计划,并于7月中旬开始从各分区抽调人员,组建卫生学校。
1939年9月18日,由白求恩大夫倡导,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在聂荣臻司令员领导下,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于唐县牛眼沟村正式成立。白求恩不仅以军区卫生顾问的名义时常到学校检查工作,同学校负责人交换意见,审阅教师们编写的教材,向学生讲演,鼓励学生对学习医务的兴趣,还把从加拿大带来的显微镜、小型X光机和一些内外科书籍赠送给卫生学校。1939年冬季,日寇对唐县根据地进行报复性大“扫荡”,加之学员增多,牛眼沟住不下,学校便迁移到唐县葛公村。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不幸以身殉职。为缅怀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聂荣臻司令员宣布将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学校,附属医院更名为白求恩医院。
白求恩学校遗址。 张新好 摄
从成立到更名,白求恩学校在战火中砥砺前行,宛如一台强大的“孵化器”,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优秀的医护人才。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学校开办30个教学班,培养1500余名医护人员,他们奔赴各抗日根据地,为加强边区卫生建设,保障军民健康和取得抗战胜利注入关键力量。解放战争中,学校参加收复张家口、解放石家庄、平津大决战等战役战斗百余次,以专业救护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卓著功勋。新中国成立前后,作为华北地区医学教育与救治核心,白求恩学校向全国输送大批卫生领域领导骨干和业务精英,为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建设发展夯实根基,被誉为“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摇篮”。
1948年3月,白求恩学校奉命由唐县葛公村移驻到石家庄。这所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红色学校,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边境作战与和平时期,不仅积累了“为战教战”的宝贵办学经验,更淬炼出红色传统育人的鲜明特色,孕育传承了伟大的白求恩精神。
岁月流转,白求恩精神从未褪色。白求恩留下的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生命教育,让“医者仁心”四个字在每个时代都焕发着光芒,为新时代的生命守卫战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这份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在今日的医疗一线依然熠熠生辉。它跨越战火与和平的界限,从唐县葛公村的旧址院落,延伸到现代化医院的长廊,照亮保定市的医疗战线。
晨曦漫过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楼前广场,为广场中央的白求恩雕像披上一袭璀璨华裳。几十位身着素白衣袍的青年医师、护士,肃穆地伫立在这座镌刻着峥嵘岁月的雕像前,一同回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聆听白求恩大夫用热血与仁心谱写的医者赞歌。白求恩雕像基座上“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题词,与医院门口石碑上“尚德精术 和谐图强”的精神标语遥相呼应。
仰望白求恩雕像,该院神经内二科95后青年医师冯艳锦感慨地说:“白求恩精神一直激励我们青年一代医者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勇毅前行。”她回忆起刚入职轮转到神经内三科时,有天凌晨1时,病房里一位大面积脑梗的老人突然呼吸心跳骤停,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展开。在抢救团队的齐心协力下,老人最终脱离危险。那一刻,冯艳锦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医者的使命与担当。前辈们的故事,也让她深受触动,“当年医院接到支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任务时,全院医护人员踊跃报名,纷纷奔赴抗疫一线,用行动诠释着医者的初心与使命。”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一代又一代的医者紧密相连,让日均接诊量近7000人次的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始终坚守“患者至上”的初心,从未动摇。
同样的精神传承,也在保定市第二医院延续着。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倩,荣获“河北省白求恩式医药卫生工作者”“白求恩式好医生”等诸多荣誉。她带领团队,凭借机械通气、持续血液净化、血流动力学等多种先进的监测手段及生命支持技术,一次次将多器官衰竭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在日常工作中,刘倩注重人才培养,通过“老带新”的方式,精心打造CRRT技术梯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科室抢救成功率提高了约30%。刘倩感慨地说:“白求恩跪地手术的身姿,是医者初心最生动的诠释。重症医学科作为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将始终以白求恩精神为指引,让精湛的医术与无私的大爱在新时代交相辉映,共振出生命的最强音。”
八十余载岁月流转,白求恩学校历经变迁。从战火纷飞年代简陋的手术台与器具,到如今配备智能化设备的现代手术室;从白求恩设计的“卢沟桥”药托子,到当代医护人员在急诊室、ICU与抗疫一线的无畏身影,白求恩精神如同一束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了过去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也照亮了新时代生命守护的每一个“战场”。如今,越来越多的医者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誓言铭刻于心,融入每一次细致的诊断、每一台紧张的手术、每一次温暖的护理之中,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白求恩精神,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医师为守护生命而不懈奋斗。
(本期历史文化顾问: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编审孙进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