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记忆中的饲养点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8-28 09:15

□周永战

生产队的时候几乎每个队都有饲养点,用来喂养马、牛、驴、骡,这是一个生产队必不可少的生产力。

记得我们队的饲养点是一个挺大的院子,北房、东房是饲养员住宿和存放饲料的地方;南边是马棚子(马厩),一拉溜儿的木桩子和木槽子;西边是宽大的房子,里面存放马车和耕地拉车的各种工具,按现在的说法应该叫车库。这地方整天牛马嘶叫,挺有生机。现在想来,这饲养点还真有我们儿时不少乐趣。

最让我们高兴的事是下小马。一有母马产崽了,饲养员准会把它们母子弄到北房一个专用屋里,这就该享受特殊待遇了,改善伙食是其中之一。这改善的饲料里一定会有煮黑豆,这正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最欢迎的,也是我们最高兴的所在。其实我们关心的并不是马,而是马的伙食。在零食匮乏的时代,煮黑豆也是不错的零食。一到这时候我们就不离饲养点左右了,一旦发现马槽子里有黑豆,我们立马会冲进去,几个孩子跟饲养员叔叔伯伯说闲话或捣点小乱,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其他几个孩子开始靠近马槽子,狠命地往口袋里掖黑豆。这办法往往得逞,得逞后就跑得远远的去享受美味了。但黑豆这东西有一个缺点,不论人吃了还是马吃了都爱放屁。长大后我们明白,其实那时候我们耍的那点小聪明玩的那点小伎俩,是逃不过饲养员的眼睛的,他们只不过是睁只眼闭只眼,甘愿被“骗”,给了我们这些馋嘴又缺嘴的小孩子们一个机会罢了。

那时的夏天我们爱套知了,而套知了的套子是用马尾(读yǐ,马尾巴上的长毛)做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在马粪堆里找,或在马经常打滚的地方找,有时实在找不到长度符合要求的,就只好铤而走险了,直接往马尾巴上揪。这实在是冒险,得胆大心细,眼疾手快。为了这根马尾,一个胆大的小伙伴蹑手蹑脚地走到马后,找好一根上好的马尾,轻轻缠在手上,猛然一揪,拔腿就跑。这办法基本上屡试不爽,但人有失手,马有乱蹄,有一次,一个小伙伴动作乱了,马尾揪得早了一点,转身跑得慢了一点,马一尥蹶子,被踢出了一丈开外,趴在了地上好半天才缓过劲来。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把我们也都吓懵了,还好,这马“蹄下留情”,踢在了屁股上,没伤到筋骨,一会儿小伙伴就能一瘸一拐地走了。据说他是趁父母不注意时回家的,怕被他们发现再挨顿揍。不过,从此之后,我们都长了记性,真是一朝被蛇咬,谁不怕井绳啊。

因为队里养着牲口,所以小时候放假总是有给生产队打草的任务。打一筐草,背到饲养点,饲养员按草的质量和重量给记工分,最后还得开个条,到学校再交给老师,证明自己劳动了,给生产队里做贡献了。饲养员在质量和重量的标准上一点都不会含糊,谁也甭想以次充好或是偷点懒占点便宜,那真叫一是一、二是二。

不过,小时候还真占过饲养点的便宜。那时候拾粪背个筐头,拿个粪叉子(一种四齿平头小铁叉),沿道转悠,见粪就用粪叉子锄或铲到筐头里。有时转悠半天所获甚微,在心里暗骂牛马只吃草不拉屎,就只好打饲养点的主意了,那里粪多,可以偷偷弄点充数。到那里后,趁人不注意,赶紧锄几叉子完整的粪球。这还不能直接背回家,因为粪堆上锄的跟大道上拾的不一样,大道上的有土,粪堆上的没土。还得找一个没人的地方,把粪球倒到地上,让它粘上土,伪装一下,好糊弄过去。不过这方法并不常用,只是几乎一无所获万般无奈时才偶尔为之。虽然是粪,偷也是不光彩的,孩子也有羞耻之心啊。

对饲养点的记忆很多很多,虽然大部分已经模糊了,但记忆中总是充满了情趣,有调皮,有美好,有成长,有割舍不断的乡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