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5-09-07 08:31
□保定日报记者 周亚梅 王辛于 贾祎玮
“作为中国文艺界的双星,梁斌凭《红旗谱》和红色文人画的美誉,黄冑凭《洪荒风雪》等国画作品,闪耀中国现代文艺界。他们既是蠡县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日前,在蠡县博物馆采访时,馆长赵冬梅说。
梁斌黄胄纪念馆于2014年建成开放,2022年更名为蠡县博物馆。目前,蠡县博物馆主要由梁斌文学、革命、艺术陈列展厅,黄胄艺术人生陈列展厅和蠡县历史文化陈列展厅组成。
在博物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雕塑——两位老人坐在圈椅里面对面聊天,背后是绿树环绕的河堤。赵冬梅介绍,这两位老人就是梁斌和黄胄,背景图是蠡县著名的潴龙河千里堤,正是梁斌黄胄小时候生活的自然环境。
梁斌是一代文学巨匠,黄胄是著名国画大师,二人同为蠡县梁家庄人,而且是同宗同族的堂兄弟。黄胄自少年时期就离开家乡,两兄弟分别二十几年,因《红旗谱》插图牵线,再次相逢。雕塑作品展现的正是两人商讨为《红旗谱》作插图时的情景。
梁斌于1914年4月18日出生在蠡县梁庄村。1925年11岁的他考入蠡县高小,在宋伯舟、张华鲁、刘宪增三位共产党员老师的影响下,阅读大量的革命文学作品,种下革命的种子。
1930年,梁斌考取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二师学潮失败后,面对通缉和失学的双重压力,他来到北平,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开始用笔杆做刀枪的战斗生涯。
“七七事变”前夕,梁斌返回冀中,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蠡县各界抗日救国会,并组建蠡县第一支抗日武装——人民自卫军,投身抗日战争。
1938年梁斌在家乡蠡县创建新世纪剧社,担任社长兼导演、教员。他创作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中篇小说《父亲》及话剧《千里堤》《抗日人家》《爸爸做错了》等,在冀中地区演出数百场,鼓舞军民抗日热情。
1940年,梁斌在冀中召开的文建会上当选为文艺部长和晋察冀边区文委成员,负责开展农村革命文艺活动。1941年经统计全区能够独立演出的乡村剧团达到了1700多个,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的奇迹。
1945年至1948年期间,梁斌先后担任中共蠡县县委宣传部部长、蠡县县委副书记,中共武强县委副书记,其间他领导广大劳动人民开展多种多样的革命活动,为文学创作积累大量素材。
赵冬梅说:“其实《红旗谱》的创作并不是偶然的,早在1935年梁斌在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夜之交流》中就第一次写到高蠡暴动的某些战斗场景。1942年他发表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初步勾勒出《红旗谱》中像朱老忠、严知孝、朱大贵等一些英雄形象。1943年梁斌又将《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扩充为中篇小说《父亲》,这是《红旗谱》的雏形。”
为完成《红旗谱》,梁斌曾三次辞官。一辞新武汉日报社社长,二辞中央文学讲习所支部书记,三辞天津市副市长。
1956年,梁斌终于完成生命巨著《红旗谱》。1963年《红旗谱》的第二部《播火记》出版,1983年《红旗谱》的第三部《烽烟图》出版。
《红旗谱》以高蠡暴动为时代背景,艺术再现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向地主阶级和反动统治者进行生死搏斗、波澜壮阔的巨幅历史画卷,是一部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历史画卷和壮丽史诗。该书自出版至今,经过多次再版,发行已达1000多万册,并被翻译改编成俄、日、英、法、朝、越、西班牙、哈萨克等8种语言的版本。
黄胄1925年3月出生在蠡县梁庄,原名梁淦堂。1937年黄胄以优异成绩考入蠡县高小,“七七事变”爆发后,他跟随母亲一起到西安寻找父亲。1949年5月黄胄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其作品《爹去打老蒋》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受到美术界的青睐。木刻画《人畜两旺》获文化部奖。1957年,黄胄的代表作《洪荒风雪》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是新中国美术中融合写实与写意的经典之作,奠定了黄胄在美术界的根基。
赵冬梅说:“上个世纪50年代初,《红旗谱》打算印豪华本送给瑞典做书展,编辑问梁斌请谁来绘制插图。梁斌说画家黄胄和自己是老乡,应该比较熟悉书中所写地方的风土人情,请他最合适。没想到两人一见面才知竟是阔别20多年的堂兄弟。”
得益于文艺双星梁斌、黄胄的传奇人生和艺术魅力,蠡县博物馆已经成为蠡县及周边县市红色旅游的首选。该馆年均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每年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60余次,农民艺术节、广场舞大赛等大型文化活动20余次,系列书画写生及讲座10余场。
来自天津的小游客杨菲菲说:“我看过《红旗谱》的故事,对里面的人物和历史事件很感兴趣。这次跟着家人一起到蠡县博物馆参观,感觉特别震撼,仿佛走进了真实辽阔的历史画卷,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梁斌爷爷和黄冑爷爷对革命事业和艺术的执著追求,是我学习的榜样。”
如今,斯人已逝,梁斌的文学作品和他为故乡捐资修建的梁庄小学,黄胄的国画作品和他创建的炎黄艺术馆,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