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逛馆、品茗、尝药膳,安国解锁中医药“潮玩法”

来源:作者:时间:2025-10-04 08:23

厨师向外地游客推荐药膳特色菜品。      安国市药都大酒店供图

□保定日报记者 王 黛 程雅洁  辛 宇

“祁州药市,开市大吉!”在安国·同仁堂博物馆内,一声锣响清越悠长,游客执槌击锣,瞬间唤醒了古时药市喧腾的记忆。

秋日的安国祁州上康谷,青瓦灰砖的建筑群错落铺展,宛若一幅淡墨渲染的清末民初风情画卷。空气中隐约浮动药香,引人步入一个融合历史、文化与康养的全新世界——这片占地2万平方米的园区,由安国市委市政府以5A级景区与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标准匠心打造,汇聚安国·同仁堂博物馆、安客堂博物馆等4家博物馆,以及多家特色中医馆、药膳馆与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形成多元复合的康养文旅生态。游客在此可寻历史之迹、品药膳之味、饮养生之茶、体验非遗手作,沉浸式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深邃与温暖。

“同仁堂博物馆融合展示安国药业与北京同仁堂的双重历史,百年药罐、药械、书籍静静陈列,它们不仅见证一段辉煌的商业往来,更承载一个家族的郑重托付。”讲解员孟师宇动情讲述,“这些珍贵旧物,都来自裴永峰先生家族三代人的守护。”原来,自清雍正年间起,安国便是同仁堂采办药材的重镇,尤以裴家通济元药栈提供的贵细药材著称。1937年同仁堂安国分号闭店时,将全部器物赠予通济元掌柜裴桂中,历经动荡岁月,裴家三代人仍将这批文物完好保存。直至2023年,裴桂中之孙裴永峰将它们陈列于博物馆,历史的器物终于再度面向公众诉说往事。

黑釉药罐上“同仁堂人参”“同仁堂虎骨”的字迹仍清晰可辨,石药杵、药戥子秩序井然。复原的分号场景中,“北平同仁堂”匾额高悬,掌柜拨算盘、伙计称药剂、老中医凝神诊脉,仿佛时光并未远去。游客陆依琳携子游览后感叹:“老物件和场景重现让中医药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孩子也看得入迷,这种体验很有意义。”

移步萱晟堂中医馆,老中医正为顾客搭脉:“您气血稍虚,开个方子配合针灸调理,会更见成效。”总经理刘吉富介绍,医馆聘请北京、山东等地名医长期坐诊,提供精准辨证、中药调配与多项理疗服务,并延续“萱晟堂”老字号的信誉与药材品质。如今医馆以现代健康理念重新出发,打造集名医诊疗、道地药材、古法理疗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传承基地。

园区内,保和堂、祁津堂、国康堂、草羹堂等中医馆各具特色,共同构建出层次丰富的中医药服务网络。

而在药都严选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游客可开启一场更深度的本草之旅。工作人员赵立静介绍,一层百草厅陈列九大仙草与108种来自全国14大产区的优质药材。 

浸制标本墙上,植物根茎分明、鲜活如初。馆内还展出了古法炮制器具、名医处方、古代养生器与针灸铜人,系统呈现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智慧。

创新产品展区则折射出中医药走进现代生活的更多可能。赵立静指向热销产品介绍:“百种食材配制的素食八宝粥、酥香脆口的黑芝麻丸,都很受欢迎。”研发团队开发的百余种创新产品与文创,正悄然改变中医药的传统面孔,赋予其时尚实用的新形态。

位于基地北侧的“又归燕”茶饮体验店已成为年轻人的打卡热点。新中式空间雅致宜人,慢炖壶中茶汤微沸。“清养石斛饮为鲜榨而成,洛神山楂饮则采用洛神花、山楂、枸杞与大枣鲜炖制作——所有茶饮皆坚守药食同源、天然无添加。”赵立静说。游客还可在基地三楼非遗手作区亲手搓制山楂丸,感受传统中药炮制技艺的魅力。

时至正午,祁膳坊内药膳香气萦绕。游客王海宾满意地说道:“看了博物馆、喝了养生茶、再品尝非遗美食——安国药膳,中医药不再遥远,它成了可体验、可品尝、可带走的日常生活。”

作为“千年药都”,安国的中医药底蕴早已刻进城市基因。近年来,当地以中医药文化赋能文旅产业发展。目前,该市拥有各级非遗项目166项,其中中医药类非遗达112项,占比69.4%;现有药膳生产企业75家、药膳餐饮企业16家,其中3家获中国药膳研究会授予的“中国药膳研发基地”荣誉,共推出300余种药膳菜品,不断丰富“药食同源”的现代内涵。

当千年药都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文旅的创新活力温柔交织,中医药完成了一场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生活的优雅转型——它不仅是济世救人的医学,更是可感、可知、可参与、可传承的生活方式,让每一缕药香都承载着文化温度,浸润着寻常岁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