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5-10-18 08:24
历史课上,师生讨论问题。 冯彩格 摄
保定日报讯(记者李卡 通讯员冯彩格)“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北魏推行均田制的过程中,我们脚下的土地上,也曾留下深刻的时代烙印……”近日在高阳县第一中学的历史课堂上,教师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为例,将教材内容与本地历史有机融合,为学生开启宏观叙事与乡土实践的双向对话。
这样的课堂,正是我市“地方史+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的生动体现。该体系以“地方史铸基,红色文化铸魂”为核心理念,通过构建“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和“寻根·探脉·铸魂”六环节情境体悟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贯通家国叙事与乡土记忆的桥梁。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一套完整的育人模式,为有效破解历史教学“离土化”与红色教育“同质化”难题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截至目前,相关课题获省市级立项10余项,教师在省级优质课、微课等教学竞赛中获奖20余人次。
保定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为了让地方史料“活”起来,教师团队系统梳理、编著《高阳历史与文化》《河北游击军》《颛顼与高阳》《高阳春秋》等四部地方史志,调研“布里留法工艺学校”“高蠡暴动”纪念塔等遗址,编写《史说高阳》《保定乡土红色革命史高中读本》等地方通史与校本课程,构建课程体系。从利用老照片、民谣创设乡土情境,到引导学生研读地方史料、展示学习成果,再到深入探讨红色精神的当代价值,整个流程层层推进,使学生在感知家乡历史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对家乡的认同,并升华为对国家的热爱与责任。
目前,该体系已在全市多所学校推广应用。教师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融入“留法勤工俭学”的保定事迹,在《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引入“保定教案”与军民抗争。这些案例,让历史课堂充满乡土气息,增强教学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学生通过“重走游击路”“寻访抗战老人”等实践活动,在真实场景中理解历史、感悟精神。不少学生感慨:“历史原来离我们这么近。”教师团队也实现专业成长,依托“教研训一体化”模式,成长为地方文化的研究者与传承者。
“此体系为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保定经验’。”市教育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育人体系成果正通过课题研讨、教师培训等方式持续辐射,影响全市初、高中一线历史教师近百人,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