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一只羊如何“链”动百亿产值?

——唐县模式解码农业现代化新路径

来源:作者:时间:2025-10-18 08:50

开栏语  十四五”时期,是保定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激情奋进、跨越赶超的关键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锚定“再造一个新保定”宏伟目标,奋力推动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五年矢志奋斗,五年华章日新。为全⾯展现保定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改善、改⾰创新等领域取得的历史性跨越,保定日报今起推出“从一线看高质量发展这五年”专栏,记者将从基层一线出发,深入企业车间、项目现场、田间地头、社区街巷,探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以微观视角记录时代变迁,解读高质量发展的“保定密码”,汇聚全市人民“激情奋进‘十四五’、再造一个新保定”的磅礴力量,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开拓进取、勇毅前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保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瑞得利食品中央厨房预制菜项目全景图。   唐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保定日报记者 王 黛 葛淑霞  通讯员 宋林璟

一只羊,富裕一方百姓。在中国北方农业的壮阔画卷中,河北省唐县的肉羊产业正挥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不仅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肉羊集散地,更以其独特的品牌化、数字化、全链化发展模式,成为地方特色农业迈向现代化的生动典范。从太行东麓的天然牧场到智慧互联的产业链条,唐县用40余年的探索,讲述了一只羊如何“链”动百亿产值、富裕十万群众的产业传奇。

太行牧歌:从天然草场到产业航母的华丽蜕变

唐县的成功,首先源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历史积淀。地处太行山脉东麓,14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3.7万亩草场如同绿色地毯铺展,其中22.5万亩宜牧草场牧草丰盈,气候温润,为羊群生长提供了绝佳的自然环境。自上世纪80年代开启规模养殖之路,经过40多年的精耕细作,唐县已将这份天然优势转化为坚实的产业基础。

走进唐县雹水乡北雹水肉羊集中养殖示范区,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整齐划一的羊舍内,只只雪白羔羊膘肥体壮;粉碎机、拌草机高效运转,将玉米、草料、豆饼科学配比,实现了饲料加工的机械化与专业化。“我们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科学饲养,显著降低疫病风险,提高肉羊存活率,保障了养殖户的稳定收益。”示范区负责人李宁介绍。

这样的高标准养殖小区在唐县已建成4个,遍布50余个养羊专业村,汇聚6000多个养殖场(户),其中千只以上规模场区达1500多个。目前,全县肉羊年存栏量近400万只,年出栏量突破800万只,构筑起强大的养殖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唐县已形成覆盖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5家屠宰企业、3家饲料加工企业、200多亿元的年产值,带动10万余名群众投身肉羊相关产业。从羊苗繁育、饲料生产、防疫兽药,到有机肥加工、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特色餐饮,乃至剪羊毛、羊经纪等专业化服务,一条环环相扣、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链已然成熟。产品不仅畅销北京、天津、西安等大城市,更在北京市场占据30%、西安市场占据高达90%的份额,稳坐华北地区肉羊集散地的头把交椅。

数字牧业:智慧赋能重塑传统养殖新范式

在夯实产业基础的同时,唐县敏锐地抓住数字化浪潮,推动肉羊产业从传统养殖向智慧牧业跃升。在南店头乡肉羊产业链信息服务中心,巨大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全县肉羊存栏、交易动态、环境参数等数据流。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追溯羊肉从出生、养殖、防疫到屠宰、加工、运输的全过程——这正是唐县创新的“羊羊身份证”制度。

“我们为每只肉羊建立专属数字档案,通过电子耳标记录其系谱、疫苗接种、饲料投喂等全生命周期数据。”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东升表示,“这不仅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更显著提升唐县羊肉的品牌价值。”

该信息服务中心自2021年10月投入运营以来,已接入全县600多个养殖场户数据,日均处理交易信息超万条。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养殖户可实时获取市场行情、疫病防控等关键信息,有效降低养殖风险。“中心构建功能完备的产业生态体系,为从农户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赋能。”中心负责人张林凯补充道。

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政策引导与标准建设。唐县先后出台《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等系列文件,构建起产业布局优化、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发展格局。通过高标准完成“三清一复”(清养只、清羊棚、清羊粪、复耕地),推广“漏粪板+发酵床”等生态养殖模式,唐县实现养殖模式从传统粗放向现代精准的根本转变。

“我们积极借鉴先进经验,从羊棚建设、养殖密度到科学饲喂,建立起规范化、标准化养殖新模式。”吴东升说,“这套体系已得到省农业农村厅认可,写入《河北省畜禽污染防治规划》在全省推广。”

全链突破:从牧场到餐桌的价值重塑之旅

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价值提升,是唐县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河北唐县瑞得利食品的智能化屠宰车间,德国进口生产线高速运转,肉羊经过25道工序完成屠宰分割,单线每小时处理能力达750只。国内首台“八爪鱼真空”包装机精准作业,实现精细化分割与自动化包装的无缝衔接。

“新设备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人工成本降低50%。我们的三级空气过滤系统和每日六次全面消杀,使菌落总数比国标低70%。”车间负责人刘红达介绍。今年9月9日,总投资5.1亿元的瑞得利中央厨房预制菜项目正式投产,年深加工肉制品6.5万吨,年屠宰肉羊300万只,预计年营业收入20亿元。据中国畜牧网显示,瑞得利年屠宰能力已位居全球第二、亚洲第一。

“这个5G智慧工厂是我们三代人深耕产业的里程碑。”瑞得利负责人邸立超表示,“我们用科技重塑产业标准,机械臂罐装误差控制在±1克内,同时通过‘智慧养殖+加工’模式,与79家合作社达成定向养殖计划,打通了上游养殖销路,形成良性循环。”

在上游环节,唐县积极推进饲料大宗集采,与辽宁辽粮集团、内蒙古赤峰城投公司分别达成20万吨及2万吨玉米供应意向,从源头保障饲料品质与成本控制。“唐县年需优质玉米约160万吨,规模化采购既降低成本,更确保饲料品质稳定。”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站刘乾亥说。

在下游拓展上,唐县强化营销网络建设,瑞得利食品在全国11个核心城市设立分公司,与15家全国性商超系统建立合作,产品成功打入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针对产业发展痛点,唐县整合成立畜牧业协会,优化疫苗补贴流程,推广“先打后补”政策,为产业健康发展扫除障碍。

科创引领:产学研融合点燃发展新引擎

科技创新是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种源建设方面,唐县大力推进“上古侯羊”品牌培育。“这个新品种是利用‘上谷侯羊’为母本、杜波串为父本杂交选育的太行山特有品种,口感好、繁殖能力强。”河北瀛源集团负责人孙晓勋介绍,“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选优良个体组建核心种羊群,为产业提供优质种源保障。”

深知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唐县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携手,成立“中国农大教授工作站”“河北农大唐县肉羊产业研究院”,构建起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特别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指导、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永斌领衔下,组建了由中国农大、内蒙古农大、河北农大等5所高校、政府及十余家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创新联合体。

2025年,唐县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建立深度战略合作,为产业转型提供五年期的技术支撑,并每年配套300万元科研成果转化基金。同时,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谋划建立肉羊繁育、养殖、粪污处理、生猪全产业链4个实验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即将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唐县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唐县)肉羊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将正式发布。该平台汇聚产业数据底座、数字化场景、供应链体系等内容,实现兽药、疫苗、羊苗供给、饲料、金融、交易等全流程数字化服务。

“数字化转型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万献辉表示,“我们依托数字化平台,打通产业链各环节数据壁垒,使养殖管理更精准、市场对接更高效。预计平台全面运行后,产业整体效率将提升30%以上。”

■记者手记

谱写乡村振兴的“羊”光大道

从传统牧歌到现代产业交响,唐县肉羊产业的成功转型,源于对资源禀赋的深度挖掘,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拥抱,对全链价值的系统重构,以及对品牌建设的不懈追求。如今,唐县羊肉不仅荣获省级“优秀区域公用品牌”,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更以200多亿元的年产值,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面向未来,唐县坚持将肉羊产业作为全县第一产业,按照“内部规范整治、外部示范引领、立足优势品种、领军行业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持续延链、补链、强链,重塑产业生态,重构价值体系。这只从太行山走出的“金羊”,正朝着“全国体量最大、链条最全、品质最好、品牌最优”的养殖强县目标稳步迈进,在全国肉羊产业格局中谱写着独具特色的唐县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产业动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