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10-21 08:29
易县红薯正在收获。 刘英红 摄
□保定日报记者 李笑笑
过了寒露,保定市易县红薯迎来收获季。
10月14日,在易县高陌镇杨威城村的红薯地里,拖拉机轰鸣声不断,一垄垄粉嫩的红薯破土而出。村民们紧随其后,麻利地抖落泥土、仔细分拣,将红薯整齐装箱。
“这批‘哈密冰糖心’马上发往上海薯语、盒马鲜生等客户。咱们易县的红薯,正走向全国餐桌。”易县尚欣家庭农场负责人王胜龙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而那些个头过大或过小的红薯,也并未浪费——它们将被河北瑞熠天淀粉制造有限公司统一收购,用于淀粉加工。
与此同时,易县白马乡上白羊村的红薯田仍是一片绿意。“我们种了200亩淀粉薯,眼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淀粉积累,再过十来天就能收了。”上白羊村党支部书记崔占宇介绍,自去年起,上白羊村党支部带领合作社与瑞熠天公司签订合同,进行淀粉薯的订单种植,这种订单模式让农户种植有方向、销售有保障,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
“我们不仅提供优质薯苗,还邀请专家开展培训,帮助农户提升产量。”瑞熠天公司负责人苑文玉介绍,作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瑞熠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带动易县梁各庄、白马、流井等5个乡镇红薯种植产业和杂粮种植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3800多人参与甘薯及淀粉产业发展,人均增收超过830元。
走进瑞熠天的加工车间,红薯的价值正在实现“多级跳”。
苑文玉为记者算了一笔账:鲜薯收购按每斤0.6元计算,农民种植红薯每亩纯收入在1500到2000元之间,而加工成淀粉可卖到5到6元,每斤粉条市场价则是10到12元,一亩红薯如果加工成粉条,除去成本,纯收入在7500元左右。
在新建的酸辣粉生产线,工作人员正在为试生产进行紧张调试。这条生产线实现了从投料到包装全程自动化控制,预计日产量可达52吨,进一步拓展了红薯的深加工路径。
此外,研发团队还以红薯、玉米为原料,推出高纤代餐粉、玉米大枣营养粉等高附加值产品。“一小罐代餐粉的价值,相当于几十斤鲜薯,真正实现了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跨越。”苑文玉说。
这背后,是持续的科技赋能。瑞熠天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保持合作,共同推进淀粉加工与粉条生产工艺的创新。2021年至今,凭借无明矾水晶粉条生产技术、预制菜专用淀粉关键技术、薯类淀粉作为药剂片辅料等多项成果,瑞熠天连续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
今年,依托河北省食用淀粉技术创新中心平台和“淀粉科技小院”,瑞熠天引进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团队,创建了全国首家“淀粉云脑”,借助AI技术,整合从种苗繁育、田间管理到加工包装、市场服务的全产业链数据,推动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让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销售端同样持续发力。在全国多个地方设立一级经销商的同时,瑞熠天还积极通过电商平台、参加行业展会拓展渠道,推动旗下“燕下都”“瑞熠天”“易谷思田”等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今年以来,企业先后亮相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海国际餐饮食材展等平台,实现订单与品牌影响力的双提升。
“我们正在规划工业旅游与农业观光项目,打造三产融合的综合性产业模式。”苑文玉透露,瑞熠天将持续延伸产业链,让红薯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金疙瘩”。
天色渐晚,易县的田埂上仍是一片忙碌。这篇以红薯为题的“土特产”文章,正借着三产融合的笔触,书写强农富民、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