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3780公里,城市防汛进入“数据驱动”新阶段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10-30 08:43

□保定日报记者  郝子帅  通讯员  郝长鸿  王洪旭

10月29日,走进保定市主城区排水防涝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一张覆盖城区的“数字神经网络”清晰呈现——这正是保定倾力打造的排水防涝“智慧大脑”。

“两块屏幕联动协同,形成‘一图观全域、数据即决策’的高效模式。”市执法局排水服务中心技术科科长田跃安介绍。

智慧大屏以“全面监测、数据共享,精细管理、提升效能,应急响应、科学精准”为核心,通过智能化手段为市民安全度汛提供坚实保障。

在今年16次强降雨考验下,排水服务中心累计出动人员上千人次、车辆200余台次,成功处置所有积水点,兑现“雨停水撤”的承诺,全力守护了城市运行与市民出行安全。

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在要求,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十四五”期间,市执法局排水服务中心紧扣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目标,扎实推动内涝防治、污水处理与智慧排水系统构建。经过五年努力,一个更加“智慧”、更具“韧性”、更加“宜居”的保定,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这份“智慧”与“韧性”从何而来?答案就藏在排水服务中心构建的“3+3+6”智慧防汛体系中。

该体系以物联感知、自控和基础设施三大体系为根基,实现对排水设施、易积水点等的全天候监控;以地理信息、排水模型和水务数据中台三大体系为核心,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最终通过智慧水务驾驶舱、防汛应急指挥等六大应用系统,实现从汛前预警、汛中调度到汛后评估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特别是基于历史数据构建的内涝模型,能模拟预测不同降雨情景下的积水情况,为应急力量前置与泵站调度提供关键依据。

在2025年入汛后的多次强降雨中,系统实现了从“经验决策”到“数据驱动”的跨越,标志着保定内涝治理迈入智能化新阶段。

智慧化离不开坚实的硬件基础。

“守护城市‘地下血脉’的畅通与安全,是我们的核心职能。”排水服务中心管道管理所所长宋立新介绍,管道管理所肩负着全市雨污水管网的清淤、运行与维护,并将汛期积水点防汛排涝作为首要职责。随着排水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与升级,一场关乎城市韧性的地下变革正全面加速。

自2020年起,全市累计新建雨污水管网1379公里,总里程达到3780公里,较2020年增长57%;新建雨污水泵站45座,总量达145座,处理能力提升至481.7立方米/秒;污水处理厂增至58座,总处理规模达201.3万吨/日。主城区新建管网392公里,现有管网1632公里,增长32%;泵站62座,处理能力346.4立方米/秒,提升71%;污水处理厂5座,处理规模51万吨/日,提升59%,“厂网站”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短评

科技筑韧性 匠心保民生

以科技赋能城市治理,以匠心筑牢发展韧性,通过系统化布局、智能化升级、精细化深耕,保定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为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