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把民众“发声欲”融合为县级媒体“发展力”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2-03-01 08:47

□刘柯旋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媒体人”。基层蕴藏着强烈的发声欲望、展示情怀,拥有庞大的舆论队伍、众多新媒体人才。自媒体粉丝无数,“网红”遍布城乡,“爆款”产品不断。相比民间的热闹场景,有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却感到信源少、吃不饱、产出低、精品稀;信息滞后不实用、传播内容不解渴、形式单一不吸睛、缺少温情不买账;融媒体平台阅读量、转发量和用户沉淀量不高。

这种供需不平衡、生产不充分的矛盾,其根源是工作对象的主体缺失。现实媒体形态下,作者与读者、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面已经模糊,角色互动、互为补充成为常态。因此,要注重引导好、聚合好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参与融媒体内容提供、产品生产、多元推送、二次传播、品评改进全过程,构建汇聚—生产—传送—达效—反哺的“生态传播体系”,提高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力、舆论传播力、持续发展力和旺盛生命力,在“奋力推动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绽放新颜值、跑出加速度”中贡献媒体力量。

社会参与提供,确保信息资源丰鲜快,各界联动全覆盖。

为基层民众广搭平台,开通网上报料、留言平台、民生热线,及时了解舆情民意、信息线索,组织乡土文化和民俗民技展演、群众性文明创建竞赛、城乡新风随手拍和社会监督小视频征集,线上线下联动推广,汇集丰富信息资源;

秉持开放心态、人文关怀,重点做好青年群体的引导聚集,鼓励他们传线索、找亮点、供作品、齐发声,与自媒体、社会“网红”进行内容、渠道、人才协作,良性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添时代色彩,增加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关注力;

信息矩阵编织网络,整合信息资源,在各村庄、社区、企业、学校、民间社团设立信息员,建立信息报送和传播矩阵,围绕大局大势、发展变化、新人新事、生产生活,随时提供基层鲜活的信息内容。

群众参与生产,确保传播内容高品质,融媒产品有温度。

百姓当“主角”——践行“走转改”,深入基层,让百姓当主角,讲故事,秀生活;携手乡民“抓活鱼”、找亮点;广辟专栏专题,让群众多露脸,乡贤常发声,乡愁更浓郁,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荣耀感。在内容生产中,注重既符合百姓口味,又突出主流声音,将“有意义”的主题做得“有意思”“有流量”,使党的创新理论、重大决策部署“飞入寻常百姓家”。

原创增“亮色”——精选社会供稿、草根作品,最大限度将基层的爆料、素材、镜头、图片等纳入传播内容,使融媒产品带泥土、带方言、带原色。出自民间写手、乡土记者的“百村展播”“乡村味道”“民间匠人”等系列节目,使浓浓的乡土气息成为屏幕、报纸、广播、融媒产品的亮色和特色。

培训育“高手”——对有潜质的作者、有影响力的“网红”,实行融媒体中心编辑记者帮联制度,面对面、键对键沟通交流,引导扶持。不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使报料人成为基层媒体人,“网红”“小V”成为农村宣传员。

全民参与推送,确保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对象深触达。

适应受众特点,实现多元传播。坚持新技术推动,移动优先,互动传播,实现新闻资讯和信息服务个性化、智能化推送。适应县级受众特点和需要,线上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重,推进宣传舆论进广场、进社区、进校园,实现党的声音全覆盖。

群众持续参与,形成二次传播。群众不仅是内容、产品的积极提供者,也是信息的忠实阅读者、传播者。融媒产品通过百姓的朋友圈、交往圈,在网上网下二次传播、接续传播,是融媒体中心传播渠道的有益补充和极大拓展。同时,他们还成为社会新风的践行者、引领者,真善美的建设者、播种者。在潜移默化中自身受益,影响他人,在社会生活中身体力行,传播善念。好声音绕梁于耳,正能量硕果盈枝,“反哺效应”自然而生,为融媒体中心带来源源不断的信源、稿源、节目源和成长滋养、蝶变动能。

用户参与评判,确保传播效果常检验,传播能力再提升。

坚持以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用户接受不接受、满意不满意作为标准,多维度检验传媒产品、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探索评价、改进、提高新机制。通过后台留言、互动沟通、实地走访、座谈征询等方式,请用户对传播内容、融媒产品及引导服务能力评判打分提意见。

原料提供、内容生产、作品评判、效果检验,用户全程参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既保证传播效果,又激发大众的支持参与热情,增进贴近度和亲和度,“中央厨房”成为倍受欢迎信赖的“百姓厨房”,从而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完成融媒体中心“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使命职责。

(作者单位:徐水区政府办)

相关新闻